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北京晚报 2019-08-19 15:54:29
A+ A-

《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画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灯笼……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一件件耳熟能详的经典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带观众重温70年前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时刻。

观展·亮点

难得一见

开国大典文物影像

带来震撼“沉浸”体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精心制作奉献的一份重要礼物。“这次展览从国博馆藏中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力图全景式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在国博中央一号大厅两侧墙上,按照时间顺序悬挂着13幅绘画作品。考虑到中央大厅的整体空间结构及本次展览表现主题,展览展出的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多以油画为主,作品描绘的场景绝大部分为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展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不屈斗志,同时也烘托了展厅的恢宏气势。

与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交相辉映的是,展览特别呈现的20余件(套)反映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的馆藏珍贵文物。展厅中央平铺展开的五星红旗和国徽、中央人民政府牌匾等重要文物在展厅中央位置一字排开,为整个展览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就在我们布展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工作人员眼里噙着泪水,这正是因为我们做到了历史的还原,所以仿佛被带回到了曾经的时代,相信展览也会唤起观众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

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影像在一块高约7米、宽约9.4米的显示屏中循环播放,与周围的文物遥相呼应,带给观众震撼人心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国博西大厅还展出了15幅绘画作品和41件雕塑,王朝闻的《刘胡兰》、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潘鹤的《翻身农民》等一系列经典艺术佳作重现革命先辈艰苦拼搏、无私奉献的历史时刻。“革命主题作品是分时代的,我们将馆藏经典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相信也会带给观众一个清晰的脉络。当观众从中央一号大厅到西大厅一路走下来,感受到的将不光是美术作品单纯的美,还有新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刘万鸣说。

观展·解码

开国大典国旗

手工缝制当天凌晨完工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走进国博中央一号大厅,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展厅正中央透明展柜中一面平铺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长4.6米、高3.38米,是开国大典上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走近细观,国旗的色泽依然鲜亮、质地依然柔韧,细节之处还能看出缝制的痕迹。“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亲自按下电动按钮升起的五星红旗。它是当年由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精心缝制出来的,一针一线饱含着制作者的深情。”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

这面五星红旗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要为开国典礼赶制一面五星红旗。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采用手工缝制。制作五星红旗的红绸、黄缎来自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再交由西单“新华缝纫社”缝制,于10月1日凌晨完工。开国大典后,这面国旗又在天安门前飘扬了一年多时间。到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它交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井冈山会师》

再现历史上的“初次见面”

在中央一号大厅展出的13幅美术作品中,有油画作品11幅、国画2幅,从《井冈山会师》到《转战陕北》,从《北平解放》到《开国大典》……时间跨度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反映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转折点和历史事件。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历史标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林岗创作于1975年的《井冈山会师》,再现了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初次见面的伟大历史时刻。画面上,朱德到达井冈山,毛泽东下山迎接,在山坡上,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与身穿起义军军服的朱德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东身后的工农红军和当地的老百姓喜悦地注视着两人。专家介绍,画中两位伟人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由这一充满人情味的细节去展开画面,其中湛蓝的天空、高大的老松以及迎风飘扬的红旗,使得画面的气氛热烈而明快。

《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曾深入实地走访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中央展厅内,一幅经典画作上,五名革命烈士屹立悬崖,神态沉着坚定,有巨型石刻般的力量。

展览开幕当天,《狼牙山五壮士》的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协会会长、88岁的詹建俊先生走进展厅参观了画展,并回忆起自己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经历。1959年,28岁的詹建俊完成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狼牙山五壮士》,作品抓住了五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前的瞬间,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和象征意义,将人物的伟岸形象与狼牙山峰的造型相结合,展现了五位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詹建俊先生回忆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老画家投入创作革命历史题材,这些老画家的作品如今都保留了下来。“他们很多是我的老师,他们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革命历史画,我是1958年开始画革命历史画,当时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创作《狼牙山五壮士》时,詹建俊被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深入狼牙山山区考察写生,走访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他借助这一历史题材表达了对抗日民族英雄的景仰,也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詹建俊说,上世纪50、60、70年代,不同时期的画家创作了大量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树碑立传。“我今天看到这些画,特别感动,这批作品都是比较老的一批画家所画,特别真实,现在的年轻人和老一代人在画这种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感受和体会是不一样的,真情实感在这些老画家的作品里反映得更加真切。”

《开国大典》

历经两次大改重现历史原貌

展出的诸多精品画作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实属重磅之作。1952年,国博的前身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院创作油画《开国大典》,后来这项重任落在了37岁的董希文身上。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其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创造了当时的顶峰。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据介绍,这幅画作完成后又经历了两次大的修改。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董希文受命去掉了画中第一排最右边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文革”中,因为国家副主席刘少奇被打倒,身患癌症的董希文又于1972年受命将画中的刘少奇改为董必武。

1972年,在董希文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左”的错误,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根据原作家属的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修改,后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而推荐阎振铎、叶武林完成了修改,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刘少奇和高岗,画中第一排中的领导人均为国家副主席,左起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出中的《开国大典》均为此复制品。

17枚印章、开国大典红灯笼

都是首次亮相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百件国博经典馆藏重温新中国诞生

国博专家介绍,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展出了8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印章,与10枚驻外使馆印章。在这些印章中,除教育部印章外,其余17枚印章均为首次亮相。同时,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灯笼,也是自国家博物馆新馆重新开放以来首次对外展出。“从1949年开国大典起,每逢节日和大型庆典,天安门城楼上就会悬挂4对巨型灯笼。1994年国庆前,这种木骨架灯笼才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钢结构折叠式新型灯笼。”

开国大典所用的54门礼炮,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2门,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也在此次展览上呈现。据介绍,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升国旗、奏国歌的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54”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45个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邀人士,“28”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28年。1988年9月2日,礼炮由天安门管理处拨交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相关文物展品部分,除1949年开国大典珍贵文物以外,展品中还有最早的中央人民政府牌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

观展提示

■时间:展期至11月9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一号大厅、西大厅

■票价:免费

■提示:为提升观展体验、确保文物安全,国博中央一号大厅将根据现场情况实时采取限流措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程功 摄 吴薇 制图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