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全世界仅存不足100件的汝窑瓷器 这次台北故宫要展出13件

澎湃新闻 2019-07-02 12:13:12
A+ A-

原标题: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目前全世界仅存汝窑瓷器不足10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21件,而在昨天对外展出的“泥土的坐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陶瓷展”中,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次性拿出馆藏13件汝窑瓷器,其中包括“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等重量级文物。除了大规模地展宋、明、清官窑瓷器外,展览还呈现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日韩等东亚各国瓷器。澎湃新闻获悉,6月29日,“泥土的坐标—院藏陶瓷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S201陶瓷展厅开幕。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汝窑瓷器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获悉,展览精选了30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瓷器名品,年代横跨11世纪至20世纪,包括宋、明、清时期的官窑珍品,以及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日韩等东亚各国瓷器。其中,“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等13件被誉为“名瓷之首”的北宋汝窑瓷器在此展览中集中展出,涵盖瓶、盆、盘、碟等不同器形。目前全世界仅存汝窑瓷器不足10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21件,此次展览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迄今展出汝窑瓷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展览。 另外,“清乾隆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多件经典瓷器也在展出之列。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宋 汝窑 天青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此次“泥土的坐标—院藏陶瓷展”以东亚陶瓷为主题,系依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丰富多元的收藏;从清代盛世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官窑瓷器作为开端,呈现中国陶瓷制作技术、资源、经验与能量皆灿然大备的巅峰。按照风格特色,展览分列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与韩、日等地域单元,精选代表性文物,呈现东亚各地陶瓷产业竞起所发展出来的不同风格样貌,并通过釉色、纹饰、器形等要素,见证中国与周边国家陶瓷文化的交融。
中国历朝都将陶瓷制作与供应视为国家制度的一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的黄金盛世, 也是制瓷科技达到巅峰的时期。除了官窑制度完善,盛清时期的皇帝还积极指挥官窑瓷器的制作,他们善用督陶官,阐扬历代陶瓷美学,并汲取外来的新元素, 成就最多彩多姿的瓷器样貌。这些盛世的工匠技艺,也正反映了皇帝实验、仿古与创新的精神。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北宋 汝窑 青瓷纸槌瓶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乾隆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

与此相对,在“陶瓷典范”单元中则展示了中国陶瓷史历来之精髓。这些经典的陶瓷美学,包含了窑工的各种智慧结晶,无论是不同时空持续被引用、转换与再诠释的花纹装饰,或者是器皿造型的大同小异与变化万千;当胎体披上了青、白、褐、红到蓝白辉映甚至五彩夺目的外衣,中国瓷器的多元艺术风格是历久弥新的永恒典范,备受各国瓷器消费者喜爱,并在他们发展自身陶瓷制造技术时,成为模仿和推崇的对象。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乾隆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局部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乾隆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局部

日本的“金襴手样式”、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

日本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便能造陶器,九世纪平安时代(794-1185)能高温烧制施釉陶器。但高温瓷器用品则长期依赖中国输入。直到十七世纪日本才开始烧造出胎质坚硬、洁白具有透光性的瓷器。最初日本引入朝鲜陶工,在九州佐贺县有田町试烧瓷器,接着仿效中国的风格与技术,生产青花与五彩瓷器,并且在十七世纪中期中国明清鼎革之际景德镇窑与外销废弛的时机夺得贸易商机。1670年以后,日本瓷器发展出独特的“柿右卫门样式”与“金襴手样式”,色彩斑斓, 大受欧洲市场欢迎。这些日本窑业精品也曾透过多方途径进入清代宫廷;同时,清代景德镇竟也出现仿制日本风格的瓷器,可见日本瓷器当时在欧亚间已声誉斐然。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日本 有田窑 青花五彩龙凤八方盘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就生产陶器,最晚在十世纪已经发展出制瓷工艺,著名的高丽青瓷就是半岛西南岸康津与扶安等地的产品。藉由高丽王朝(918-1368)朝廷的关注,十二世纪初期高丽青瓷具有与中国北宋(970-1127)汝窑相似的气质,售至中国,且获得“天下第一”的赞语。之后,高丽陶工所创生的镶嵌技巧,让瓷面出现二三色的工致纹样,更是独树一帜。在高丽王朝末年,瓷器随国力衰落, 过渡为成本较低廉的粉青沙器。进入朝鲜王朝(1392-1897)以后,王室提倡白瓷, 莹洁温润,少量的青花瓷器则成为朝鲜宫廷的独享器皿。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展览现场

东南亚的瓷器历史同样历史悠久

众所周知,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制瓷文化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来往;然而东南亚的瓷器制造与中国的关系是相对陌生的。

东南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海陆交通枢纽,汇聚了各地陶瓷业的资源与技术;而在东南亚各国中,瓷器传统悠长又深富经验者是越南。早在公元前后越南就有上釉陶瓷的生产,然而其作品与中国汉代陶瓷高度相似,不排除是陶工移动的关系。直至十世纪,越南陶瓷生产有了新走向,包括白瓷、青瓷、褐釉等品类纷起,特殊器形叠出,刻花与划花的技法也令人赞叹。到了十四世纪下半叶,越南窑业迈入创作高峰,成为全世界仅次于中国的青花瓷器生产地,其“越南式斗彩”亦可见窑工的无限创意。同时间,明代中国进入海禁期,越南瓷器恰好递补了高温瓷器市场的缺口,此后并稳健地进入世界贸易体系,因而在亚洲各地重要的宫殿遗址都有越南陶瓷的芳踪。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越南 十五世纪 青花加彩猴王

从考古发掘可知,泰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班清文化(公元前3600—200年)中,就有彩绘陶器的生产。泰国最早的王国扶南(1—7 世纪)与堕罗鉢底(6—11 世纪) 时期,已有装饰繁复的日常用具与建筑构件等陶器的制作。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统治时期,领土扩及泰国东北部,并设立了高温灰釉陶窑址群。十三世纪中期,泰国终于形成独立而统一的国家,陶瓷产业也高度发展,迈入精致化阶段。至今,泰国中部与北部都存留了许多十四至十六世纪的重要窑址遗迹。同时间,面对全世界瓷器贸易潮流,泰国独树一帜地以青瓷刻划花与铁绘为两大生产主力,大量供应国内外需求,在国际市场开拓一片蓝海,迈向贸易的高峰。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明 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展览现场

考古调查,柬埔寨最晚在公元七、八世纪真腊时代(Chenla Period, 630—802年) 已能制作使用辘轳成形的淡黄褐色素陶器,器形有如金属器作风,据传风格来自印度。施釉的陶器约在九世纪后半诞生,随着吴哥王朝(the Angkor Period, 802—1431年)的茁壮,王国繁华而兴盛,众多宫殿与寺院林立;考古家们也发现, 此时柬埔寨大量生产建筑构件与高温施釉陶器,重要窑址均围绕在吴哥城周围。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乾隆窑 地青花一把莲盘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雍正 珐琅彩瓷石榴花鸟碗

虽然柬埔寨陶瓷存世遗例较少,但黑褐釉刻花动物形带盖容器颇多,可能是供应上层社会宗教仪式所用。相对于其他东南亚陶瓷都在中国陶瓷的强大影响下生产制造,柬埔寨陶瓷则尚难看出与中国陶瓷美学或贸易风尚的密切关联,然其保留的自身文化风格与特性却也显得质朴可亲。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康熙 珐琅彩瓷粉红地开光四季花卉碗

台北故宫一次展13件汝窑瓷器,院方称要“看好看满”

清 康熙 珐琅彩瓷粉红地开光四季花卉碗

缅甸,位居中南半岛西侧,早在骠国时期(200—1050年)就已出现施釉技术,制作绿色釉的陶质建筑构件;蒲甘王朝(849—1369年)时陶业与环境的联系十分紧密,除了供应佛塔等大型建物所用,缅甸窑业特殊的技法与风格也渐展现,并在十五、十六世纪名列东南亚广受欢迎的贸易陶瓷之列。值得留意的是,缅甸是东南亚唯一使用锡作为烧制时的助熔剂者,这些施挂锡白釉或绿釉的作品,釉质不透明而带有乳浊感,加上白釉绿彩陶花纹的几何风格,令人联想到中东伊斯兰窑业的影响。这种特殊的产品除了输运东南亚岛屿群,甚至曾在日本与台湾外海澎湖群岛出现,足见其产品的高度流通性。另一类令人惊艳的商品是受到中国龙泉窑系青瓷影响的缅甸青瓷,也曾远销波斯湾与印度洋。
据悉,展期为6月29日至11月10日。

(图文均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