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书画赏读 2022-04-24 11:47:52
A+ A-

戏曲人物画(又称“戏画”)在人物画谱系中,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它是戏曲艺术(主要以京昆为主)和水墨的有机结合。反映杂剧的壁画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明代的画家陈洪绶也喜欢画“戏画”。陈洪绶创作的插图版画《西厢记》就集中体现出了文人的“雅”和民间的“俗”。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明 陈洪绶 《西厢记》插图

清干隆嘉庆年间,京腔(弋阳腔)剧种在京城十分活跃,这时的京剧还没有大规模地兴起。在当时的一个店铺外,挂着一幅写真图,上面画着十三位京腔名伶,他们都穿着戏装,非常惹人注目。这幅图就是画家贺世魁所画的《京腔十三绝》。

在戏曲人物画作者中,清朝晚期的沈蓉圃是不得不提的一位画家。《群英会》《虹霓关》《探亲》这些单幅画,以及《同光十三绝》长卷是他的经典作品,对我们探究当时的戏曲人物形象帮助很大。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 沈蓉圃《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沈蓉圃参照贺世魁所画的《京腔十三绝》中的人物样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在一幅画上把这13位的扮相画了出来,这幅画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同光十三绝》拼图

《同光十三绝》绘有的角色为: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其中,老生4人:程长庚(《群英会》中扮演鲁肃),卢胜奎(《战北原》中扮演诸葛亮),张胜奎(《一捧雪》中扮演莫成),杨月楼(《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群英会》中扮演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雁门关》中扮演萧太后),时小福(《桑园会》中扮演罗敷),余紫云(《彩楼配》中扮演王宝钏),朱莲芬(《玉簪记》中扮演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行路训子》中扮演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探亲家》中扮演乡下妈妈),杨鸣玉(《思志诚》中扮演闵天亮)。

在《同光十三绝》中,每个人物的神情面貌、穿着服装、头饰配件非常逼真,可以说是一幅高清写真画。这幅画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不过,这幅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角色行当不全,像当时的金秀山、何桂山、黄润甫等净行名家没有一位能够入画。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 沈蓉圃 《思志诚》戏画

沈蓉圃另一幅著名的画作《思志诚》,展现的是昆曲《思志诚》中演员的扮相。《思志诚》是一出调笑滑稽戏,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较为流行。《思志诚》戏画与《同光十三绝》两幅画作,被当时的人称为“画中之绝作、人物之神品”,可见这两幅画作水平极高,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部分人物

清代宫廷还有专司戏班的机构升平署,《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一律为绢底彩绘,色彩艳丽、颜料上乘,画中的人物不仅脸谱精细,戏衣更是刺绣考究。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三打白骨精》关良 1978年

清晚期戏画: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

《武士》林风眠

从早期宫廷画师“所扮之戏”,到近代关良、林风眠等人所画的戏曲人物画,表现出了从写真到写意、从功能到艺术的变化。

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具风貌,看似一派天真纯朴,实则蕴含气韵,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良画中的戏曲人物形象,有一种稚拙美和动感美。1950年后,中国本土的戏曲人物画艺术有了新的推进,叶浅予、丁立人等人在戏曲人物画方面也多有创作,他们以中国传统笔墨为基础,或以速写入画,或汲取民间艺术的元素,各成一家风貌,鲜活地将戏曲情态表达得酣畅淋漓又余音不绝,开创了戏曲人物画多元发展的局面。

责任编辑:梁弈文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