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一段小故事。
清康熙之前,历朝历代都修长城,以作为抵御外族侵扰重要手段。到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停止修长城,并发表了气魄宏大的讲话。他的意思是:停止这项劳民伤财的工作。长城修得再高,若自己不强大,敌人还是可以攻进来,想让敌人不再来犯,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强大。自身强大了,有没有城墙敌人都不敢来犯。
果然,自康熙起,便不再修长城,而是转向对内发展建设。并且康熙从战略上作了大转变,化被动为主动,每隔一段时间都去围猎练兵,做给邻友们看,展示强大实力。
这种策略方针才是楚庄王“止戈为武”的核心。单方面的止戈是不可能的。
仅从武字的造字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事实的清楚认识。“止”为人的足迹,是前进的意思,不是中止的意思。从汉字的本源看,“武”的原始本意是“出征、进攻、征战”。
在中国古代战争思想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手段,甲骨文中与进攻征伐相关的字有14个,与侵扰相关的字有7个,而与防御相关的战争字则比较少,这便是古人们对现实问题清楚认识的反映。
在这一前提下,孙子的“慎战”思想,以及墨子的“非攻”观点,其实都是出于对和平愿望下的积极反应,而不是消极怠战的想法。一直到现在,“止戈为武”的思想都是我们民族思想道德美好崇高的一种体现。在第七届军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节目,节目开始是一个盾阵,随后,盾阵化,呈现不同的画面,“武”字被分为“止”“戈”两部分,这便是中华民族的战争观、军事观以及武德观的体现。
“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武”是时刻准备的方式和信心,也是力量的体现,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的都是这种思想,也都是这样操作践行的。这是中国民族以邻为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样是维护和平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