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表达战争残酷的字与对的肢体的残害有关。比如馘,是古代战争中用来计算杀敌数量的字,从这个字里,能够看到蛮荒年代的暴力史。
战争中的参与人员以杀敌多少来计功,但如何计算杀敌数量则是个问题。起初他们想到割下敌人的头颅来计数,但后来在操作中发现,背着一堆头颅不方便继续作战。于是他们再把目标缩小,用割下头颅上的某件标志物来计算。于是,方便割取、方便携带的耳朵便替代的头颅成为计件标志。这一方法在现在仍有部落在战争中使用。
甲骨文“馘”字,造字初型便来自远古时期割去敌人头颅的画面。其字形右边是“戈”,表示武器,左边为首,即割下头颅挂在武器上。《左传·宣公二年》中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文献解释说,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至于为什么是取左耳,这可能是防止战场上的投机份子冒领战功吧。
在讲述“馘”字的造字本意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杀敌取左耳这一环节,因为“取”字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性,我们再单对这个字来讲一讲。
取字的甲骨文为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一只耳朵,右边是手形,两部首放在一起,意义十分明了,就是用手割取耳朵。
取字是汉字中字形发展千年仍保留有其原貌的代表。现在我们仍在使用的“取”字,基本和几千年前差不多。这个字的发展,也从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我们前面说,在古代战事中,会将敌人的左耳割下带回,以报功行赏。同时割下来的耳朵也是祭祀祭品之一。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这一习俗渐渐被文明的社会所抛弃。人们根据“取”字字型字义,将它寓意从“杀死”引申到“捕获”“擒获”“获得”等义。
再随着教育的普及,“取”字字义也用在了科举选拨方面。比如“选取”“取头名”等,都是对取字字义的引申使用。
但无论引申到哪一种用法,我们依然可以从其字义中,感受到几千前战场上血淋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