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观同一类型的,在实施情报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战争字还有“相”与“知”。
“相”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木从目,是用目来看树木之意。《易经》说, 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意思是地上可观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树木更可观。在战争中,树林是一块很神奇的的地方,许多有名的战役,都在树林中发生过精彩的故事。树林可以藏兵,可以惑敌,也可以伺伏而动。观察树木的动向,是兵家判断敌情的一个依据。
历史记载中,多处记录表明,战略家们利用地理条件的一项便是运用树林的地理优势,二战时期,德国的战略家们专门针对树林作战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作战指挥》,书中对树林作战的重要性、战法策略、进攻防守等作了详尽分析,是德国陆军战术思想和战役实施的主要指导方针之一。这份文献中的指导思想是德军在二战之初取得闪电战成绩的重要因素。
甲骨文“相”
在中国古代,运用树木取得胜利的例子则更多,比如张飞在长板坡迷惑曹军以延敌,便是在树林中的有效布署,以及谢安指导淝水之战,也多次利用对树林环境了解的优势来布局怯敌。
“相”后被引申出更多的意义,如相面和相由心生等,也都是基于观察判断做出的分析。以及辅助之臣“相”,也是指对局势了解能帮助君王做出正确判断的官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字甲骨文与“智”为同一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部首中还有一个表示行猎或作战的武器“干”,这进一步表明了“知”与战争的关系。所以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
在远古时代,使用箭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手段,但箭的使用又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更有经验的人来传授,作战也是如此,箭矢在战场上的用途我们在前面讲过,而使箭的名字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本身聪明,了解、懂得,通晓与矢相关的知识,有资格谈论和传授经验给需要的人。
“知”字后来引申到获取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管子》说,“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是说情报的获取是预警的依据。《孙子》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是指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而情报的获取不能指望神鬼帮助,要靠人来获得,这是战事的关键。
“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这是古人对情报重要性的概括,对于这一部分,古人甚至将它上升到哲学范畴的层面,《孙子》中讲到“道”“天”“地”“将”“法”,由这些关键词组成的体系,是古时战争除装备之外的基本条件,在现代战争中也仍然是胜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