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介胄是防御过程中用以保护自身的工具。而防御性武器则有盾、跋、橹、铠、釺、櫂、科、渠、桠鍛、兜鍪等。
盾是防御性武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汉字,它的甲骨文造型为人持盾之形,与盾相关的词组在现代生活中仍时常见到。
在对盾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从很早开始,盾的文化就已经从防御本身引申到其它方面。
中国最初称盾为干,其间还有过牌或排等叫法。一般为长方形或圆形两种,材质多为轻便而坚实的木材制成,也有些特殊材质,如滕盾,就是用老粗藤编成,轻且结实,有助于手持前行。在两千年前,还有过铜盾和铁盾,后来都因为太沉,手持不方便而退出战场。
盾的实用功能是手持格挡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在任何一场战役中,都有盾的存在,且使用方式也基本一样,基本都是以盾藏身,紧步前行,接近敌人时先以投枪掷敌,然后在盾牌的保护下近战。有一种取名为“无敌神牌”的盾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大的盾牌,盾牌后面能藏25人。战争的艺术家和发明创造者,给盾开发出除藏身之外的更多的功能。有的盾牌内藏火器,可以喷火;还有的内藏火药箭,可以临敌发射,这些创举都是战争发展的产物,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是相吻合的。
因为盾的保护功能,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先民们对盾产生了特别的情绪,并为盾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我们说了盾的首要功能是防御,而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呢?盾的外形就是一件具有艺术开发潜力的作品。它的长方形面或圆形面,以及它的边沿造型,给了具有艺术想象力的人们以装饰打扮的冲动。我们认为这是艺术表现的初级形态,也是最朴素最率真的阶段。
起初人们在盾的表面包上皮革,这一方面是防止箭和矛的攻击,一方面也让盾看起来更美观,后来大家又在盾上画上各种图案,形成标志或徽章的符号概念。现在我们在漫威宇宙系列电影中看到,美国队长使用的盾牌在外观上涂成红白蓝等合成色,与美国国旗组色相符,意喻勇气、真理和正义,成为美国队长的身份符号。
上古时期,不同的部落就用不同方式展现他们的特色,颜色及符号的区别除了表现在服装和头饰上,盾牌和旗帜也是行走的广告位,对宣传部落文化和气质特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华夏民族的先民,以及别的民族都是一样,他们给盾牌画上具有识别意义的图示或者文字符号。运用最多的是猛兽或猛禽,表达的是这个群体勇猛与锐进之意。
随着武器的进步,枪炮火药等兵器出现, 战场上使用盾牌的机会越来越少,一般只在特殊非战场合,如阅兵仪式和竞技比赛时才使用盾牌。而同时,盾牌的装饰属性越来越强,其样式变得越来越繁复,盾牌的意义也与战争本身越来越远。
盾进入到生活语境中,成为安全与坚定的代名词,如我们用到的U盾,就是一种为转送钱财做保障的科技产品。以及公安部门,把打击罪犯、保护民生的行为也称为金盾。它传递的更多是生活里的勇气与决心,同时富含保护的意义。
盾字随后引申出来的哲学意义是它与其它战争字不同的地方。
“矛”与“盾”作为战争攻防的两种基本形式,时刻体现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为攻击形象,盾为保护的形象,短兵相接,士兵要持矛进攻敌人,同时人持盾保护自己,比如在守城过程中,一方面要挫败敌人的攻击手段,要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还要组织出击,扩大战果, 这种攻守的战略方策“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两种需要,在同一时间同时产生。这一场景影响到哲学家们通过战争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发现,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生活中是随处存在的,这种关系用“矛”与“盾”来概括最为形象不过,因此,矛盾成为跨越各个阶层、联接各个领域而普遍存在的本质现象。
我们熟知的“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予·难一》篇,它以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表明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实事求是。现在“矛盾”成为一个哲学逻辑名词,或用来比喻相抵触的言行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