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刘伟鹏:“函”的引申,是中国人的谦逊包容的精神

中华网文化 2024-11-15 10:38:44
A+ A-

刘伟鹏:“函”的引申,是中国人的谦逊包容的精神

弩作为战争中以“残忍”闻名的武器,其实来源于生活。远古时期,北方多山林,时有毒蛇猛兽出没,山民造弩以自卫。对付猛兽,一旦火烧失效,便用弩杀。可见发明创造皆来自民间智慧。

因弩机很笨重,只适合弩车使用,所以古代车兵装备"弓"" 弩",用攻坚、设伏和厄守,在远攻武器中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骑兵崛起后,强弩不方便在马背上使用,于是逐渐衰落。再往后,火器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在民间,因弩准确性和杀伤性,对弩的使用则很普遍,《水浒传》中的燕青就是使弩的高手,曾使弩用快箭射翻薛董超救出卢俊义,后又在救卢俊义的过程中,用弩射雀充饥,以积蓄力量再次救人。

弓彈弭弧弩等,都是以最大化保全自己而创伤敌人为出发点而产生的。其创造过程结合了力学、机械制造等种物理原理,后期还有同一原理产生的砲,这种机发石作战工具以飞石为器,可以打到三百步远的距离,是古代远攻的重型武器,《后汉书·袁绍传》就 “曹操发石车击袁绍军中,呼霹雳车”的记载。

这些远攻利器,是人类对工具运用的极致发挥,也是人的聪明才智在战争中充分运用的体现。先后在战争中占据过一席之地。近代战争中的各种炮,是这一原理的延续运用。先远程轰炸,再地面进攻,现代战争的逻辑中有对已方士兵作最大限度保护的愿望存在,同时又有对敌方士兵在最短时间造成最大伤害的愿望存在。

弓弩等远攻武器的配套设施中,函和箙是最常见的工具。其中“函”因其本身装纳功能的延续,到现在仍在使用,且十分常见。

刘伟鹏:“函”的引申,是中国人的谦逊包容的精神

函是“盛矢之器”,也就是装箭的工具。函的象形为舌形,古时用竹、木或兽皮等做成的盛箭器具,外观就像一条舌头,这一点我们在各种资料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 

箙则是专门用来装弩箭的工具,“箙”从竹,服声。从竹字部首来看,“箙”与竹有多重关系,其本身就是用竹子制作的,里面装的也是竹做的矢。

“函”本来是指“装箭的袋子”,后引申出“信函”“信封”等义,现在我们仍在用“公函”“来函”的说法。再往后,“函”又由“信函”引申出“包含”“包容”意思,“函之如海”,便是说能像大海一样包容。这是汉字发展中的一种比较特别的现象,字义的引申像水流一样,到达最合适的地方,且不让人觉得有违和之感。

“函”的字义引申,包含的是中国人的谦逊、包容的精神。

“函”字最初,装箭矢用,箭矢是锋利之物,要包起来,不外露,不伤害到人,不给人以尖锐逼迫感。“函”与矢的关系是一种露与藏的关系,与刀和鞘的关系一样,是把锋锐的部分藏起来,不给别人造人麻烦。这是中国人的朴素关念,也是战争的另一面。战争给人造成麻烦,带来伤害,而从战者则希望要包含、海涵,这是博得原谅的愿望。

刘伟鹏:“函”的引申,是中国人的谦逊包容的精神

责任编辑:陈玲玲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