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表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常看到有横刀立马的英雄,或赤手空拳的勇士,立于战车前,准备与之一博。这都是为表现英雄主义而理想化的表达,是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个人是绝无能力与战车一战的。成语“螳臂挡车”可能是对这一场景最恰当的描述。古时战车是各国军队的主要作战力量,也是当时军队之中的主要作战单位。它的威力有多大?我们先看看它的构造就知道。
夏商周时期,一辆战车配四匹战马,加三名甲士,左方甲士持弓主射,右方甲士执戈主刺,居中甲士负责驾驭战车。战车主要以硬木打造,重要部位还有青铜件加固。车上还备有戈、殳、戟、矛等"车之五兵",放在战车两侧。除了结实之外,战车的高度也会形成对地面步兵的摧毁性打击。
攻城战车,也就是冲车,有五层楼,最高达12米,宽6米,整车长达八米,就像是一艘在地面冲行的军舰,凡人血肉之躯怎么能抵挡它的冲击力?一般战阵战车虽然没有这么高,便也远比个人的身高高出不少,加上四匹马的冲击,还有甲士冲刺,配上箭矢,凡人想阻挡?不碾成泥才怪。
有较劲儿的朋友说,就是有力大无比、技艺高超的勇士可以以技术和勇气与一辆战车斗一斗!那好吧,佩服他的勇气,也祝他好运。可就算他搞得定一辆战车,战场上也不光只有一辆战车呀。一般战阵,都是百乘千乘,这里交待一下,乘是战队编制的称谓,一般由车上甲士,随车步卒和战车,加上后勤车辆编制而成,一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牧野之战之中,讨伐商纣王的联军一共出动了战车4000辆。皇帝被称为万乘至尊,就与战车有关。
万乘表示该国军事实力强大,战车万乘,兵甲就可达到数百万,说明这个国家战力极强,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古时任何一国,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军事实力。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在戉邑干仗,使用的战车才70乘,前面说的牧野之战,实力最强的武王,战车有 300乘。后来各国实力发展,到春秋末期的诸侯大国如晋国和楚国,号称战车4000乘以上。《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车千乘,骑万匹”,一统六国的秦国,战车也不过“千乘”。后来有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说法,就是根据各国战力分配而来的,代表了该国军事力量的强弱。别说千乘万乘,就商汤的70乘,把一支队伍冲得七零八落还是轻轻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