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戈”组词的“兵”字,是另一件可长可短的称手兵器。
“兵”字甲骨文是双手举“斤”之形。“斤”是短柄斧或曲柄斧,《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句,意思是持“斧”和“斤”供斫木用。短柄斧是近身搏斗的常用武器,其构造十分适合随身配带。
宋朝公案“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中,说宋太祖赵匡胤死于其弟赵光义之手,烛影是烛影摇晃,人影绰绰,指人在灯烛下起起离离,坐落行动的样子;斧声,就是指铁斧戳地之声。这段公案的真实性我们不在这里考证,当然,我们也考证不了,历来说法纷纭,不辩真假,不去管它。我们只说这里出现的斧。公案里说太祖“太祖引柱斧戳地”,可见斧是太祖随身携带之物。因为在关于太祖的纪录中,还有几处出现了斧,这是另外的公案,记载说太祖常以柱斧击打大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赵匡胤因“弹雀”被御史张霭谏言,恼羞成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就是拿斧头打掉了张霭两颗门牙。还有《邵氏闻见录》中,说张齐贤用手在盘里取食,赵匡胤也拿斧子打他脑门儿。关于赵匡胤拿斧头打扰掉人门牙的事,还有多处记载,我们就不一个一个例出来了。我们不管公案是真是假,但至少说明一点,宋太祖是有随身带斧子的习惯的。这说明习武人对斧的钟爱。
“斤”作为斧子的一种,在古代战争中使用十分普遍。造字者根据这一场景,将双手举“斤”的样子做为“兵”字的象形。
近代受战争的影响,旧社会老百姓称兵痞为“丘八”,这是对士兵的蔑称,这种用法是将兵字拆解来用,但这种拆解是不对的,兵并非“丘”和“八”,它从廾从斤,是双手举斤之形。后 “兵”“戈”两字连用,代指“兵器”或“战争”。
“咸”字在战争字中也是有代表性的一个字。它起源于杀敌利器之意。
“咸”的甲骨文为会意字,它的造型为一把利斧,由斧柄和斧口组成,斧口之下的口,意为被砍下的人头,整字意思清楚了明,即为用斧砍下人头。
咸字发展到今天,出现几重意义变化,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表示口味的形容词,咸淡的咸,还有在古籍中常常看到的表示“都”或“全部”的用法,如《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意思是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跑过来打听)。这种变化看似于咸的本义无关,但其实中间也存在某种关联。
我们先说“咸淡”的咸意,它表达的是口味中盐放多时的口感,但实则与咸的本义仍有关联之处。若我们尝过血的味道,就会对这种说法更加坚持,比如我们小时候鼻血流到嘴巴里,悄悄尝一下,就有一种咸咸的、类似于盐的味道。古人用“咸”字来描述这种味道,与砍下头颅后流血的场景可能有关系。
再说咸的“全都”之意。咸为砍杀敌人的利器,在战场上逢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任何幻想可讲,所以说 “‘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意思就是杀光敌人,一个不留。斧子已经抡开,敌人就在眼前,杀光敌人才能保全自己,所以咸的“全都”之意应出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