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刘伟鹏:动物字催生了最早的文学修辞手法

中华网文化 2024-09-13 09:58:44
A+ A-

刘伟鹏:动物字催生了最早的文学修辞手法

在借动物字实施教化目的过程中,各种文学修辞手法被创造出来,这些修辞手法达到了帮助理解、容易接收、方便传播、美化意义的作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我们知道的“比兴”手法,就是借物言事,增强效果,输出情感的方法,这方面就涉及到诗、词、文赋的领域,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后有文章会专门讲到,这是简为一提。

文字以教化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族以一种温和、良顺的约束方法建立起良好秩序。社会制度借助文教这种润滑剂得以顺畅推行,汉民族向心力更足,凝聚力更强,指导意义更丰富,所以虽常波折但血脉不散,始终在一起。这其中,文字的作用不可估量。

更因为以文字教化为约束手段,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进阶路线和实施方向,社会中有文化有影响力的一拨人清晰地看到路径,便安静下来,专注向某一方向进发,给社会省了些别的麻烦。汉代大儒董仲舒一心进阶,在做学问过程中,“三年不窥园,所以乘马不知牝牡。”这种近乎变态的极端求学方式,在古时读书人中普遍存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通天路径。

不光读书人,更多行业的从业者也在这种教化方式中寻找机会。比如相马师伯乐,其技术并不只是为了挑几匹好马,而是要用“马”的特殊意义实现政治目的,马在文明教化的时代代表什么?代表读书人,代表未被发现的人才,国家需要人才,而伯乐是发现这样人才的人,这其中的意义不用多讲了吧?

刘伟鹏:动物字催生了最早的文学修辞手法

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动物以其习性影响人类的应用举例更是多不胜数。人们借动物表达个人观念,抒发志向和情怀,某一类动物的特性就会被运用。

第一类是情感。

汉民族是一个温和善良的民族,具有温和品质的动物——“羊”,便被冠以多重美好寓意。

羊是人类将动物人格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其形、色、声、性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帮人们寄托情思,它是第一吉祥物。与羊相关的词句多数是美好和善的,“善”“祥”“美”“养”“羡”“羹”“义”“群”等均以羊为基础构成。

这是一种全民族潜意识里普遍认同的美学观念。哪怕是羊的特殊气味,人们也只用一个膻字来表达,臭的含义留给了犬。

甲骨文“羊”

甲骨文“羊”

人们把“牛”与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联在一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句子表达的都是对牛勤劳执着的尊敬。“初生之犊不畏虎”,是鼓励年轻人要有勇气,敢想敢做。

再有“舐犊情深”,是指在理解父母疼爱子女的一片深情苦心。动物汉字有着浓烈的农耕社会气息,人们用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的向往。

甲骨文“牛”

甲骨文“牛”

动物词从纯生物范畴进入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这一点在全世界范围是共有现象,只过因为文化的不同,其他民族表现得不如中华民族这样如此强烈如此普遍,并且其他民族对动物词的感情也不像汉民族这样善良美好,他们往往会赋予一些别的意义给到动物身上,比如我们认为的那温顺可爱的羊,在英语体系里,sheep却被看着愚蠢、笨拙的象征。cattle牛的翻译也很奇怪,它有“卑鄙的人们”的引申义。这都是文化审美不同造成的,可以理解。

刘伟鹏:动物字催生了最早的文学修辞手法

责任编辑:陈玲玲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