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第三只眼睛”与会吹泡泡的机器人都承载了什么?

凤凰艺术 2021-09-10 11:08:10
A+ A-

9月4日,随着上海陆家嘴中心 L+ MALL 一层胡介鸣作品《一日冥想》亚克力替代玻璃的安装工程完成,APSMUSEUM 秋季大展“彩色玻璃窗”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面向公众。此次展览于8月18日开幕,是 APSMUSEUM 开馆以来举办的第三个展览,由两个艺术家的个展组成。展览呈现了中瑞艺术家对“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探究,在色彩斑斓的光影下,一方面用艺术的语言将外界的纷扰和快速流动的商业感美化,让人们沉浸在作品创造出的艺术氛围中,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艺术的“玻璃”去观看外面的世界。

1

▲ 艺术家胡介鸣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来源:APSMUSEUM

2

▲ 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代总领事兼文化处主任高奕帆(Istvan Kocsis) 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来源:APSMUSEUM

3

▲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首席代表鲁昱熙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来源:APSMUSEUM

4

▲ 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来源:APSMUSEUM

胡介鸣的玻璃窗系列作品

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经过三天连续性的拍摄和在地创作,为观众带来了《寻像器》系列摄影作品、装置作品《冥想工具车》与影像作品《一日冥想》。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重视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都是胡介鸣根据陆家嘴中心L+ MALL的环境创作的,还亲自设计了APSMUSEUM展厅的空间布局。

5

▲ 胡介鸣《寻像器》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APSMUSEUM

胡介鸣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提出了“第三只眼睛”的概念,表达了他对于感知的思考。胡介鸣认为在人的五感之外存在一个非物理性的“意感”,仿佛像一个可以接收信息的特殊的眼睛。他将“意感”称为第三只眼睛,作为人的潜能方面的一种存在,是心像层面体悟的非物理性器官。胡介鸣认为:“第三只眼睛是图景反刍过程中必需的感觉器官,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对信息做出反复的咀嚼和提炼,在审美过程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反复咀嚼品味。这个过程犹如反刍动物在进食过程中的反刍现象,即经过一段时间将胃中半消化食物返回到嘴中再次咀嚼。”

6

▲ 胡介鸣《寻像器》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APSMUSEUM

《寻像器》系列摄影作品表现的是商场中各种各样的玻璃,胡介鸣通过眼睛感知之后使用相机手动记录下来;将相片导入电脑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生成新的图景,与此同时他还将部分作品的底片上进行了绘画,从而引发新的认知可能。

7

▲ 胡介鸣《寻像器》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APSMUSEUM

现代玻璃起源于托勒密时代的埃及亚历山大市,工匠创造了镶嵌玻璃,人们用彩色玻璃片来进行装饰。马克辛·伯格(Maxine Berg)在《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一书中,写道:“上流社会购买玻璃则是为了证明他们的品位以及展示自己对工匠精神的兴趣”。因此,商城中的玻璃经过胡介鸣的处理后带有一种特殊的隐喻,在抽象和具象的相互演绎中引向了冥想的维度。

8

▲ 胡介鸣《寻像器》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APSMUSEUM

《冥想工具车》是一辆带有扶手的3层黑色金属工具车,每一层承载着4块放映《寻像器》系列摄影作品的屏幕。这个作品配有声音,带来了多感官的视觉体验。

9

▲ 胡介鸣《寻像器》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APSMUSEUM

陈列在陆家嘴中心L+ MALL一层橱窗中的影像作品《一日冥想》,是由计算机程序随机截取《寻像器》中的图像,并且模拟实时天气信息(云的运用)滚动播放。因此对于观者来说,每一秒的图像都是独一无二的,宛如恒河沙粒一般。屏幕上令人愉快的颜色可以帮助人们在喧闹的都市中达到一种静的境界,胡介鸣使用数字技术为人们打开了一条回归自我的道路。

10

▲ 胡介鸣《一日冥想》 图片来源:APSMUSEUM

安置在公共场域的《一日冥想》有着开放的不确定的特殊性,而影像也充满不确定的特殊性。而对于人的感知系统而言,观察动态的对象要比静态的事物更容易增加新的认知。因此《一日冥想》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总有某一帧画面能够让观者对于色彩的律动产生新的认知。展览中的《一日冥想》《寻像器》《冥想工具车》,是胡介鸣“第三只眼睛”创作方法的集中实践。 

艺术家组合AATB的机械臂作品

本次展览是瑞士艺术家组合AATB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呈现,展出作品《肥皂剧》(Soap Opera)与《握手》(Handshake)。AATB专注机械臂再非工业领域的应用,探讨机器和人工智能方面更加具有引领性的运用方式。

11

▲ 瑞士艺术家组合AATB肖像 图片来源:APSMUSEUM

《肥皂剧》旨在唤起观者对于童年时吹泡泡的奇妙的感觉,AATB 则尝试使用机械手臂来捕捉这种行为的乐趣。被编程的机器臂按照指令,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创造出一个令人着迷的装置。

12

▲ 《肥皂剧》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那么,这件作品为什么叫做《肥皂剧》而不是叫做《吹泡泡》呢?这就涉及到了装置的其他组成元素。在装置的两个入口处,都张贴着一张蚀刻版画《吹泡泡的男孩》(Boy Blowing Bubbles),描绘了一个吹泡泡的小男孩,他的泡泡没有完全从用来膨胀的棍子上释放出来。这幅作品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创作的,画中的小男孩是他的儿子。泡泡在16世纪的欧洲艺术中,特别是在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是一种说教的象征。泡沫流光溢彩的外表与稍瞬即逝的状态,象征着短暂的时间和短暂的生命。所以吹泡泡的小男孩,带有一种童年已逝的惋惜。

13

▲ 《肥皂剧》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展览中作品的背景上面有很多设计成泡泡弧线的英文句子,是美国二战后流行音乐歌手中有“雀斑皇后”之称的多丽丝·戴(Doris Day)演唱的作品《我永远在吹泡泡》(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歌词中“它们像我的梦一样枯萎和死亡”(Then like my dreams they fade and die)一句,与版画作品的主题相互呼应。

14

▲ 《肥皂剧》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因此《肥皂剧》使用描述无聊情节的电视剧的词语,将绘画、音乐和机器人融合在一个现代的语境中。这似乎暗示娱乐消费的本质就是稍纵即逝,人类总是沉迷于这些无意义的活动。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的制造泡泡,时间对于机械来说是一个比人类要漫长的尺度。AATB也表示,在机器人的时代,人类是脆弱的。

15

▲ 《肥皂剧》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亚洲人传统的见面礼节是作揖、鞠躬或点头,而西方人则是以有力的握手作为问候的方式。AATB 的互动作品《握手》是由两个可以通过手机操控的机器臂组成,分别罩着红色、绿色超大布制手形填充物。观众可以扫描作品前二维码进入互动程序,在输入姓名和城市之后进入等待匹配队伍。而当两位用户同时进入程序网站时,就可以使用手指前后左右移动,以控制两只机械臂上的布手相互触碰。

16

▲ 《握手》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展览现场安装有一个摄像头,所有访问该网站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摄像头实现实时观看。在展览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也可以通过登录网站远程操控机械臂,实时观看自己与其他陌生人超越空间的“握手”行为。 

这件作品最初是由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 (swissnex Boston)委任制作的,于2020年在法国首次展出。其创作的背景是因新冠疫情出现的社交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触摸变得困难;跨国艺术交流也变得不再顺畅,AATB 主页显示在2020的12展览中有半数展览取消。正因为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链接,让冰冷的布手借助机械臂醒来,模仿人类的交往礼仪。机器人所建立的全新式的互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因为社交距离带来的孤独感。

展览中流动的现代性

APSMUSEUM 一直专注于跨学科的展览策划,并且兼顾展览的学术性与公共性。此次展览的一个关注点在于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可能性,这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话题之一。

17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田川流认为“艺术与科技活动是相融的,同时又是相异的,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正是艺术和科技之中存在着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让艺术家走向了更加鲜活的社会现场和自然系统。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现象非常复杂,艺术借助科技大大拓展了其活动的范围,特别是与商业结合的更为紧密,而走向反面就进入了反抗科技的讨论中。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如何看待机器取代人工的现象?这应该是透过AATB作品应该思考的问题。

18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玻璃和泡泡本身都因为光的折射、反射与漫反射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效果,并且这些效果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确定的物理现象,但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体现在胡介鸣《一日冥想》与 AATB《肥皂剧》中。这两个作品中的不确定下和当下的疫情发展一样都难以预料,正如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曾说:“我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对于应该做什么确定无疑,没有任何惊奇,没有任何意外的发展。新奇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我们意识到,不确定性不走了。我想,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如何发展出一种艺术,与不确定性永久共存。”

APSMUSEUM 空间的拓展

展览“彩色玻璃窗”与之前举办的两个展览相比,在空间上进行了很大的拓展。这种拓展首先体现在展览空间在商业空间中的不断拓展,由1个固定空间拓展为了1个固定空间与3个临时空间;这也大大增加了 APSMUSEUM 的工作量,以及需要应对新产生的安全保障问题。APSMUSEUM 空间在诞生之初,就是非盈利机构建立对于商业空间的占领之上。陆家嘴中心 L+ MALL 的租金高昂,因此在这里做非盈利机构的艺术空间实属不易。展览空间的不断拓展,也反映出这里对于当代艺术的认可,艺术的工具价值已经融入了经营逻辑。观众在进行视觉消费与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带量流量并且引发其他消费行为。

19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除了工作量的增多,此次展览的制作成本也是大幅度提升。汪斌在创立空间之初所规划的预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了;但她反而越来越热衷于对于空间的运营,倾注的精力比自己的主营业务还要多。“我记得很早的时候,一个艺术界的资深人士曾对我说,非营利空间就是要奉献,当时他说的这个话我还没有明白。”汪斌说道。除了运输、保险和作品制作的相关费用之外,一些固定资产的增进也是在汪斌的预料之外,例如展览“彩色玻璃窗”结束之后,APSMUSEUM 将一跃成为上海地区拥有机械臂最多的艺术空间。

20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PSMUSEUM

除了物理空间的拓展,展览“彩色玻璃窗”也开启了对外的合作模式,这在后疫情时代尤为重要。此次展览中的艺术组合 AATB 由瑞士文化基金会向汪斌推荐,汪斌从公共性与学术性的角度出发,最终从六七位艺术家的名单中选定了这个组合。艺术需要在不同的区域与文明间流动,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更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APSMUSEUM 或许可以在未来的展览计划中增加与其他国家基金会与文化组织的交流展览,让更多人加入到非营利组织的平台运作中。

结语

置身在上海的 APSMUSEUM,通过高品质的展览让这座城市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城市史家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是人类的生命时光冷却并凝结后所形成的模子,以艺术的形式保存那些本该随着生活而逝去的瞬间,这些瞬间一旦过去就无法再更新或更广泛地参与生活。”在中国,城市确实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是否“以艺术的形式”来记录生活值得商榷。正因为有了艺术空间的存在,让人们免于与美学的疏离。或许等到 APSMUSEUM 冬季大展结束后,我们就可以回顾这个空间在一年内举办的展览,究竟为城市带来了什么。

展览信息

21

彩色玻璃窗

艺术家:AATB、胡介鸣

展览时间:2021.8.18 - 2021.11.30

展览地址:陆家嘴中心 L+ MALL 一楼大堂及三楼301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