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加坡样本

北国网 2020-07-24 09:47:29
A+ A-

不断出现的汉字广告牌,装点门面的红灯笼,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时常遇见说着汉语的国民……在新加坡游历的10天中,这个华人占74%的国家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华文化的烙印使新加坡这个多元化国家在文化传播发展中是那样的独特。

新加坡是个独立的国家,移居该地的华人已被称为新加坡人。然而,政治身份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新加坡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政治上脱离了中国影响的新加坡华人因延续了“祖国的文化特征”而与其它国家的华人相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仍然维持着较强的华人性。

下南洋,新加坡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海外阵地

新加坡曾经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前沿。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内生存环境恶劣、东南亚殖民者大量招募华工等原因,中国人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民众掀起向东南亚移民的历史高潮,史称“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移民壮举,而“下南洋”是唯一一次面向海外的移民,其移民人口之多,时间跨度之长,艰辛程度之高,在世界尚属罕见。这一壮举也直接促使新加坡形成了华人占大多数的人口态势,从而使新加坡成为海外最能传承中华文化的国家。

与此同时,新加坡又是一个典型的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带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氛围。笔者在新加坡的唐人街就看到,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区域,既有香火旺盛、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佛牙寺,又有新加坡最古老的回教堂詹美回教堂,不远处还有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马里安曼兴都庙。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华人华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发展的“友好使者”和“重要桥梁”。

重价值,将儒家德治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

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波折的历史发展进程、多元的文化宗教等原因,殖民统治时间较长、价值观念复杂多变、文化宗教杂糅、不同思潮冲击猛烈使新加坡在建国之初一度呈现思想价值混乱的情况。建立并倡导一种能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表价值观白皮书的国家。新加坡政府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注入国家意识,使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提出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项内容作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共同价值观”发扬了孔子核心价值观的德治理念,以维系家庭和睦进而维系国家稳定,使孔子的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层面,在价值观层面走出了一条“非西方化”的发展模式,也实现了新加坡文化道德和经济的双增长。

但也应该看到,新加坡在发展中有着逐步西化的趋势,多年来实施“英语第一”的政策也严重影响了中文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善传播,中华文化融入社会“润物细无声”

在多元化的新加坡,华人华侨作为鲜明的主体传播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文化传播是由浅入深的。

表层的器物文化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播表现,包括灯笼、对联、瓷器、丝绸、茶叶茶具等用具,中式建筑、艺术品,以及狮子舞、赛龙舟等,都是中华文化中的标志性器物。

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加坡的中国城——唐人街,中国文化最具象的表达。新加坡的唐人街叫牛车水,是新加坡历史上重要的华人聚集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关于牛车水的由来,最多的解释是,当时没有自来水,牛车运水情景在唐人街非常普遍,便称唐人街为牛车水。漫步在牛车水,这里依然保持着中国城市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式的牌楼、中式的楼宇,中式的沿街售货摊,来自中国的各式水果、食品,各种地方风味的中餐馆……这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地区还被指定为国家遗址,而夜里的牛车水也是灯火辉煌。

华人的行为文化和习俗文化使人最为印象深刻。其中,传统节庆文化是新加坡华人坚守的文化传统之一。如中国春节,海外华侨华人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放鞭炮、逛庙会……连外国人也被吸引着过中国年,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

华人身上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中国人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人口增加,更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这儿落地生根和茁壮成长的过程。其中,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以儒家文化作为基本内核并进一步外延,并注重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具有非常鲜明的新加坡特色,社会的整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谐的内核。

兴文化,守望与传承的“三把利器”

在新加坡,华人华侨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并主要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侨社团传播中华文化。

无论文化怎样变迁,只要是以汉语作为工具,必然镀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因此,华文教育是新加坡传播中华文化最关键的一环,是中间支柱。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一直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从1849年新加坡第一所华校崇文阁开始办学,华文教育虽历经波折,但一直延续至今,使得华语在华人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突出反映在日常生活、学校、商业、娱乐及媒体等方面。同时,新加坡注重儒家伦理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处处可见儒家思想。

报刊、电视、广播、电影、网络媒体等华文传媒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华文传媒既为华侨华人学习中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更推动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沟通海内外资讯、传递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通道。笔者在新加坡期间,新加坡的电视频道正在播出红极一时的中国连续剧《琅琊榜》、电影《集结号》,以及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华文传媒极为广泛。

华侨社团是传播中华文化最独特一种方式。华人宗乡社团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主要支柱,也是华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加坡建国前更是几乎总揽华人社会的一切事务。其中,许多会馆兴资办学,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回馈社会。为了把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学校把华乐、象棋、围棋、书法、水墨画、武术等编入小一到小五的课程中。由此可见,新加坡的会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会馆,也是文化精神的传承。

论传承,坚守民族性才拥有世界影响力

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在新加坡得以传承的动因。新加坡当前的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其他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与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已经产生较大的差别。但无论差别多大,它与中华文化总是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即共同的文化之根,这是海外华人认同中华文化的心理内因。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在新加坡突出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以及新加坡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人文理性,这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和道德基础。

华侨华人虽身居异国他乡,但与祖(籍)国血脉相连,是向世界解释和宣传中国最好的“民间大使”。以新加坡为例,华侨华人长期生活在海外,与住在国民众联系广泛,熟悉中外文化,熟悉海外文化市场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具有独特优势。他们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真实地展示出来,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积极正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郭俊国;单位: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