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艺术家梅一谈话录(一)

人民日报 2021-11-18 16:39:59
A+ A-

《山水东方之1》

《山水东方之1》

问:你觉得东方新的美学和西方的现代美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梅一:东方新的美学的传统来自中国古代美学,西方文化则是东方新的美学基础,我们中国古代儒道合一,文化艺术讲究敬而进,静生境,净如镜。西方则从现代科学的诞生开始,从天文学、经济学等重要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到微积分的发明,到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重要思想的确立和宣扬……强调的是物竞天择,强大的物化力量和气质美学,一步一步的推进,一步一步的形成了一个理性化体系。东方传统则是一个讲究内秀包容和诗意境界的感性美学,没有西方那种性格外向并具有侵略性的美学个性。即便是全球化的今天,两方面也同样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生态。据说童寯认为“大屋顶”是传统中式建筑简单的“辫子建筑艺术”。他曾经说:“中国屋顶盖在最新式的结构上,看上去如辫子一般累赘多余。”我想他的意思是想说明在学习西方转化升级东方美学的时候,不该求其表而应该求其实,求其精神元素和气韵生动的力量,而不是其外在的局部形式。新的理念融会贯通的创作绝不是把西方的艺术思想复制粘贴或者加上有了一点本土意识就可以了这么简单。我们需要自信但也不能太高估了自己,要保持客观和保持冷静。其实关于东方新的美学和西方的现代美学之间的关系我写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目前觉得如前面所说的,重要是要找到东方文明最初觉醒的样子,逐渐摆脱对西方的低端性模仿和明清文化的纠缠,重新开始。

《山水东方之2》

《山水东方之2》

问:有人认为你是一个不断变化自己作品主题和风格的艺术家?你怎么看?

梅一:我绘画的原则是,不会让自己完全回到中国传统那去,但是也不允许自己的作品里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看看是否是在西方的语言基础上找到了东方的传统? 感觉这样的作品是否有人画过?如果有,我就会放弃。还有就是自己问自己,你是否自己非常的喜欢这想法?如果是是!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干。我最近又画了一批“山水东方”系列,就是因为我自己非常的喜欢这想法。

艺术家梅一谈话录(一)

《山水东方之9》

问:许多人喜欢西方艺术的年轻人有可能会不喜欢你的作品?

梅一:不要紧,因为大家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等到哪一天国内的教育机构增加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再看吧。我现在做的事情我相信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是我的头上还没有光环,自己的工作也许还不够努力,慢慢来,俗语讲的好“小时候胖不算胖”,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试目以待吧!

《山水东方之9》

《山水东方之4》

问:聊聊贾克梅帝吧,听说你对他很好奇的?

梅一:挺好奇的,我大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从介绍西方艺术的杂志上见过他的作品,当时就觉得它特别的有意思,我还临摹过一些他的作品。我的雕塑,少年时期是通过书刊学的罗丹以及后来的印象派雕塑,而贾克梅帝、亨利摩尔我感觉他们内核都是相通的,都在西方艺术的体系结构里,诗意、悲剧感很强。这些也是西方艺术深植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记得洛杉矶一个美术馆大厅里放了一个贾克梅帝的“行走的人”,我当时站在那看了很久很久,我也想了很多。这样的艺术家很伟大很感人,但是在东方那个同时代,他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据说在西方,人们对美食的认知中“鲜”的存在感非常的弱,英语中有“Fresh”,但没有与“鲜味”相对应的单词,英文的“鲜”是“umami”,直接从日语引用过去的。相比较而言,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讲究的还是比较有烟火气息和市俗性的,悲剧色彩重的作品是很难受到我们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它的美学个性也是很难受到东方百姓的追捧。只恐怕也就象我们这种从小学习西方艺术文化又天性敏感天真的人才会喜欢。我一直非常同意“对于天才来说,闲暇才是最好的大学。”这说法,因为我的大学当初在南艺黄瓜园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闲暇中度过的,受益匪浅。但是天才又总是很难让同时代的人识别。闲暇多了有时就很难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据说他在世的时候也是很贫穷潦倒的,想想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西方,有许多这样的艺术家、科学家,他们走在时代的前沿,勇敢的追求自己专业领域的梦想,失意也在所不惜,保持自我,永远心怀理想主义的光芒。其实这对于如今像我这样一些默默无闻行走在艺术道路上的东方人来说,是很有鼓舞作用的。

《山水东方之4》

《山水东方之4》

问:有人觉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的黄金年代?

梅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但是我一直都没有完全赞成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走向未来”,我的书橱里现在还存着,我始终觉得太偏执。中国人缺少西方理性思维的传统基础,如果完全西化,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来说,国家发展将失去核心方向和个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类世界,这一套古典哲学思想体系其实也早就过时了。为了选票西方政客会将整个国家慢慢的推向了一个懒惰的停滞的,另外一种乌托邦式社会中去。民国初年大量海归也曾尝试过,很显然它不接地气,缺少一种能让一个复杂的容易散沙化的国家逆袭改命统一强盛起来的力量。所谓“黄金年代”,只是对一部分完全崇拜沉迷西方文化思想掉线的人而言。他们的思想一直没有能够进步、更新,依然停留在100年前的理论状态,他们缺乏全方位地对古典中国思想,社会政治、哲学、结合科技和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演变过程的俯瞰式了解,在他们的眼里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标准是理想。中国人还是祥林嫂、阿Q,其实中国人的90后00后特别是海归的一些孩子完全不同了,他们自信满满平视西方。我们不要再自我咒骂,自我贬低,自我歧视,自我伤残,乃至自我灭绝了。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在于学习别人的同时又能找得到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符合实际能够落地的价值观,并完善更新继续前进。人总是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的系统,每一事物都有各自基本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每个人的烟火气息人情味道是不一样的,任何选择都是会有利弊。毕达哥拉斯说“一切事情,适合最好”,我想这一切也许都是造物主的安排和历史的选择。许多人看似很聪明,其实大家都是凡人,各自看到的都是一些局部。中国古代人通过对人的八字和面相、掌纹进行分析,企图看出造物主对一个人命运基本设置的内容,西方人好象靠星座。但是,未来总是未知的,由于是未知的,也因此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有趣。人生苦短,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有各自的宿命。西方的感恩节(11、25日)要到了,我有时想,自己这一辈子总是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有点儿意义,常常感恩上天的恩赐和对自己愚蠢的包容。我非常喜欢感恩这个词,虽然这世界始终充满着各种纷争和危险,但是我依旧仁善地祈祷祖国万福!人类世界平安无恙!

《山水东方之6》

《山水东方之6》

2021年11月8日

梅 一62年出生江苏 本名 :张梅夜85年先后就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89年先后任教扬州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始 在上海从事雕塑 绘画、设计等艺术方面的工作

梅 一62年出生江苏 本名 :张梅夜85年先后就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89年先后任教扬州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始 在上海从事雕塑 绘画、设计等艺术方面的工作

责任编辑:陈玲玲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