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杨凤一:当好昆曲服务大众的“服务员”

中华网文化 2021-11-17 10:02:16
A+ A-

昆曲,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经一批艺人传唱而走向全国,独领中国剧坛几百年。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昆曲几度遭遇发展困境,几近消亡。1956年,改编昆剧《十五贯》进京,名动京华。同年5月,《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后短短数年中,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多个专业昆剧院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昆剧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剧院及其院团下的一批昆剧表演艺术家成为推动昆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昆曲是活跃于舞台上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受观众喜爱。

舞台、荧屏、舞台

杨凤一

杨凤一

1962年出生、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20岁毕业到北方昆曲剧院工作、21岁开始接拍影视剧、28岁彻底放弃出演影视剧回归舞台,直至2009年从台前走到幕后……对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来说,她的整个人生都围绕着“昆曲”二字。作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人,她曾经“一唱三折九叹”,在舞台上将昆曲的婉转曲调和美丽身段精彩演绎,如今,她管理着肩负中国昆曲传承与发展重任的北方昆曲剧院,成为推动昆曲服务大众的“服务员”。

“明年,我60周岁,与昆曲结缘近半个世纪。初到北方昆曲剧院的时候,剧院有很多实力派演员,比如洪雪飞老师等,他们是舞台上最耀眼的那颗星。论资排辈,年轻人没有机会和能力担任主演。于是,在1983年到1990年间,陆续有影视剧剧组向我伸出橄榄枝,我被‘拍一部影视剧收获10年工资’的诱惑打动了,断断续续拍了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参演电视剧《西游记》。”说起拍影视作品的经历,杨凤一感触良多,除了经济诱惑外,拍影视作品的另一个吸引点是比昆曲舞台表演容易太多了。

在“更多金”和“更少投入”的双重诱惑下,杨凤一在离开舞台的7年时光里拍戏邀约不断,她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从未停止对舞台的眷恋。“也就是那几年,和我一同进入剧院的学员班成员陆续离开了剧院,真正留在舞台坚持表演的只剩下五六个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岌岌可危,我开始思考昆曲的未来发展问题。”她明白,昆曲艺术需要接班人。1990年,杨凤一彻底离开了吸引力巨大的影视行业,回归舞台潜心创作,当时正值剧院大力培养年轻人,她获得了很多机会。“自那以后,我将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视作我人生中的唯一事业,我决心脚踏实地,干出成绩。”她说。

1998年,杨凤一成为北方昆剧院副院长,但她没有脱离舞台,一边管理,一边演戏,直到2009年8月7日,她当选北方昆曲剧院院长。“这一天是立秋,我正式从台前转到幕后,彻底退出了舞台。” 杨凤一如是说。

2009年,三个承诺

“为了留住人才,当选院长的当天,我给剧院青年演员许下三个承诺:第一是出人出戏,第二是提高工资待遇,第三是改善创作环境。”杨凤一说。

十几年来,杨凤一带领团队“放下架子”走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大众都认为昆曲是高雅艺术,与基层无缘。我们转变这种思路,开始下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农村……只要有人看,我们就演。慢慢地,昆曲的受众越来越多,渐渐就有了市场。”在杨凤一看来,一年365天演出365场,在几乎天天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年轻演员抱怨辛苦,反而觉得高兴、充实,这是昆曲前景广阔的表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昆曲艺术事业,剧院排演的好戏新戏不断,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剧场,演员的收入翻了几倍。“更可喜的是,得益于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剧院的改建项目正在紧张进行,将于2023年10月1日竣工。为了顺利推进剧院改建,杨凤一主动承担了100多户的拆迁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时间长,我一下子瘦了10多斤,以致我儿子跟我说:‘你干脆去当拆迁办主任得了,回家还拿着电话没完没了工作。’但为了实现对大家的承诺,让大家尽快在更好的环境中创作,我不能让自己停下脚步。”

作为一个在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昆曲艺术家,杨凤一太了解青年演员对平台的需求和对专业知识和事业成就的渴求是什么样的,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用于人才培养和剧院管理。“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剧院现在的演员90%都是35岁左右,他们正处在意气风发、创作力无限的年纪,有这样一个队伍潜心开创昆曲艺术事业,一定会收获丰硕成果。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他们能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健康发展。”

十几年来,杨凤一将培养年轻人作为工作重心。在剧院的精心呵护下,一批优秀的青年昆曲演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创作排演了众多优秀作品。2013年,北方昆曲剧院排演的昆曲《红楼梦》获文华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欣慰的是当初的三个承诺都逐一兑现了。”杨凤一说。

杨凤一在《百花记》中饰演百花公主

杨凤一在《百花记》中饰演百花公主

扎实传承,稳步创新

“守住昆曲的根,要传承好、挖掘好昆曲的内涵,同时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找好题材、做好创作,主动创排具有艺术高度、传承厚度的时代精品。”

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 “2006佛罗伦萨国际妇女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爱心大使,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对于这些荣誉,杨凤一认为都是昆曲和热爱昆曲的观众给予她的,为了回馈昆曲、回馈社会,她把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事业作为她为北方昆曲剧院服务的重要任务。“传承、发展昆曲艺术,将中国的古典戏曲传唱到全世界,这是我的责任。”她说。

在杨凤一看来,要传承好、发展好昆曲艺术,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丢失传统,必须两条腿走路。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启动了荣庆学堂计划,通过传统折子戏+昆曲知识讲座,这一演、讲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普及推广了北方昆曲艺术。荣庆学堂计划3年传承400出戏,将本来失传于舞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剧目挖掘出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通过多年的努力,北方昆曲剧院的传承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借助北京市“高参小”模式,剧院把原先集中在大学的演出拓展到了中学、小学。杨凤一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大学进校园活动推动了昆曲的普及,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

守护传统之余,杨凤一也在思索昆曲的创新发展之路。“这些年,我们对昆曲现代戏的创排很慎重,剧目比较少。”她认为,昆曲是曲牌体,填词格调高雅,话语风格与现代口语存在距离。当下,杨凤一一方面从古典名著中寻找改编题材,另一方面也以高标准挖掘现代题材。“目前,我们重点创排的《林徽因》正在紧张排练,这是一部通过古典戏曲艺术讲述现代女性故事的剧目,要基于其故事背景、大众心理与表演形式多重考量。”不论传统的还是新排的,不论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杨凤一始终坚守昆曲内涵、坚守创作格调,避免随波逐流、屈从短期热点。她说道:“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昆曲,才能让更多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灵魂深处的亲近与共鸣。”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11月号

责任编辑:陈玲玲、梁弈文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