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永远的“林妹妹” 百变的王文娟

中国艺术报 2021-08-11 10:21:11
A+ A-

8月6日清晨5点左右,躺在床上的我随意刷着朋友圈,赫然看到一条消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回天上了……”一时有些懵,似乎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掐了一下自己,为了确定不是在梦中。但终究,还是通过刷屏的消息,证实了一件事——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这个凌晨离我们而去了。虽然知道她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半由于疫情隔离,一半因为老人的低调,关于她病情的消息并不是很多。而我,似乎也在刻意回避,也许不去问、不去想,便能一切安好,“林妹妹”就永远不会离开了。

王文娟

王文娟

然而,这个梦,终于还是在这个夏末的早晨,破碎了!

这个梦始于我小学二年级时。某天,我在家中翻到一本越剧《红楼梦》的连环画。这本来历不详、印刷粗糙的小人书从此为我开启了两个神秘的世界——小说《红楼梦》和越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越剧连环画《红楼梦》而迷上越剧。但在少年的我心中,连环画中“黛玉进府”那一页中,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微微颔首的特写,是我心中最美的形象。我用水彩笔在黑白的书页上涂抹出五颜六色,拙劣喧嚣,却又浓墨重彩,如同勾画一个五彩斑斓的梦。而王文娟的林妹妹,是梦中的主角……

王文娟在越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

王文娟在越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

神仙妃子入凡尘

参加工作后,我接触过不少越剧艺术家——袁雪芬的耿直朴素,范瑞娟的憨厚坦率,徐玉兰的快言快语,而傅全香对于仪容姿态从不肯有半点马虎。唯有王文娟,给人的印象总是幽幽淡淡的,就像太虚幻境中的那株绛珠仙草,风中摇曳,优雅朦胧。谈起她的艺术经历,也少了几分“大姐们”的苦难与抗争,更多的是温暖与感恩。或许,这一切源于她真实的经历,却也和她善良乐观的天性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6年12月,王文娟出生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坑边村。今天的嵊州作为越剧诞生地闻名全国,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代浙东山村的百姓却挣扎在贫苦之中。唱戏,成为许多贫家少女解决生计、改变命运的重要出路。随着1923年,第一个越剧女子科班在施家岙村成立,十数年间,一批又一批懵懂的女孩沿着剡溪水、曹娥江,哼唱着婉转的旋律,一路跋涉来到黄浦江畔的大上海。这其中,就有王文娟。

1938年秋天,因为家境困难,年仅12岁的王文娟沿着大姐们的足迹来到上海天香剧院,投奔表姐竺素娥。比起身边的姐妹们,王文娟多少要幸运一些。虽然学戏的艰苦、生活的艰难在所难免,但毕竟是在表姐的照拂关爱之下。当时,竺素娥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小生演员,日夜两场的繁忙演出之余对王文娟的教导也并不马虎,每天督促她背《花园赋子》《街坊赋子》,还特地请了武功老师教她踢腿、下腰、拿大顶。每逢剧团有二三路演员请假,她就会提议让当时还叫“彩娟”的王文娟顶替,为她创造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王文娟也很争气,每次都能从容应对,也由此得到了大姐们的赏识和信任。“顶戏”的行当并不固定,虽然王文娟一开始学的是小生,但在台上童生、花旦、甚至花脸、老生都要演,这些舞台经历也为她后来改唱花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文娟是重情之人,表姐的这份恩情,她始终不曾忘记,每次提及,都感慨不已。她还清楚地记得,出师那天,竺素娥将一把跟随多年的宝剑赠给小表妹,鼓励她,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

王文娟与搭档徐玉兰共同演绎的越剧《追鱼》

王文娟与搭档徐玉兰共同演绎的越剧《追鱼》

“林妹妹”去找“宝哥哥”了

提起王文娟,总和另外一个名字分不开——徐玉兰。王文娟仙逝那天,朋友圈无数的悼念文章中都写下了同一句话—— “林妹妹”去天堂找她的“宝哥哥”了。无尽的悲伤中带着一丝慰藉。天上人间,她们永远都在一起。

在徐玉兰之前,王文娟曾先后和邢月芳、陆锦花、尹桂芳等小生合作,但自从1948年走进玉兰剧团后,从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上海,到冰天雪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从意气风发的少女时代到满头银丝的耄耋之年,半个多世纪,王文娟与徐玉兰再未分开,直到人生的终点,“徐王”组合也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一段传奇。

《贩马记》中的桂枝和赵宠,《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玉,《追鱼》里的鲤鱼精和张珍,《春香传》里的春香和梦龙,还有《西园记》《梁祝》 ……舞台上,徐派小生风流潇洒、王派花旦温柔婉转,一刚一柔犹如天作之合。而在台下,王文娟同样对那位比自己大了整整五岁的玉兰大姐充满依赖。“台下做人简单一点”是王文娟的人生信条。这种“简单”源于性格中“择善”的天性和淡薄名利的从容。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王文娟向来“迷糊”,也可能是因为有玉兰大姐替她操心一切。

曾经有一次,徐玉兰在采访中提及一件事:有一次,记者采访王文娟,问及去朝鲜是哪一年;王文娟竟然记不清,立马打电话给徐玉兰求“答案”。“我当时就骂她,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也能忘记?”徐玉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味道。而王文娟对于徐玉兰的“责骂”也只是笑笑,并不申辩。

晚年,只要两位老人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王文娟总是静静地站在徐玉兰的身旁,当徐玉兰侃侃而谈时,她的眼光却从未离开过这个信任了一辈子的大姐。

2003年,越剧界推出大型舞台剧《舞台姐妹情》 ,两位艺术家受邀最后登场。演出持续7天,当导演问及王文娟,期间是否要换服装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听玉兰大姐的,她要换我也换,她要是不换么,我就穿这一件。”演出的最后,徐玉兰伸出苍老却依旧有力的手,王文娟轻轻把手放在她的掌心,宛如几十年前第一次携手,彼此就把心交给了对方。站在侧幕的我瞬间泪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世间沧海桑田,可她们却让人相信了永恒。

王文娟在越剧《孟丽君》中饰演孟丽君

王文娟在越剧《孟丽君》中饰演孟丽君

王文娟就是林妹妹

生活中的王文娟人淡如菊,不争不抢。她喜欢阅读、绘画、习字,给人的感觉犹如画上的古代仕女,不食人间烟火,就是《红楼梦》中的那个林妹妹。

的确,一部《红楼梦》令她和徐玉兰名扬四海。人们已经理所当然把王文娟和林黛玉画上了等号。当年的《红楼梦》有多火?1978年,电影再度公映,光上海就有36家影院24小时连续播放,许多人带着铺盖连夜排队买票,也仅能看到半夜场。1978年到1982年,《红楼梦》在4年里创下了票房2亿元的纪录,而当时人们的平均月工资大约在36元,电影票两毛一张。

在她之后,无论电影、电视或是戏曲舞台上的林妹妹多少都带了些王文娟的影子。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就曾经说过,她读《红楼梦》,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王文娟,后来为了拍摄电视剧,陈晓旭还专程登门向王文娟请教。

因为王文娟把林黛玉演得太逼真了,以至于许多观众想当然地认为:台下的王文娟也是个和林妹妹一样弱不禁风的人。《红楼梦》全国放映之后,上海越剧院的传达室里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这些包裹里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滋补药材,这些,全是王文娟的崇拜者也就是“粉丝”,寄来让“林妹妹”补身子的。一时间,小小的传达室几乎成了一个小药铺,从山东的阿胶到云南的白药,应有尽有。面对观众的热情,王文娟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只好通过报纸向全国戏迷“喊话”:“谢谢你们的关心,‘林妹妹’身体好得很!”

1953年,王文娟在朝鲜战场上

1953年,王文娟在朝鲜战场上

林黛玉也是“女汉子”

对于很多演员来说,一生能够成功塑造一个林黛玉已是最大的幸运。而在王文娟的舞台生涯中,除了林黛玉之外,孟丽君、春香、鲤鱼精、武则天、杨开慧、女飞行员林雪征……这些角色从古到今、有文有武,从古代帝王将相、闺阁才女、巾帼英雄到“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当代奇女子,每一个形象都是如此特征鲜明、性格鲜活。“永远的林妹妹”也是“百变的王文娟”。

王文娟艺术上的成功源于她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源于她不服输的性格。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排演《红楼梦》时王文娟并不是唯一人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年她已经32岁,这在当时已不算年轻。也有传言当时领导更属意身世与林黛玉相似的吕瑞英,编剧徐进对王文娟能否演好林黛玉同样心存疑虑。王文娟得知后,冲到编剧导演面前信誓旦旦地保证:“演不好,就砍我的头。”她说到也做到了,一曲《红楼梦》,遂成越剧舞台上当之无愧的经典。

也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江南女子毅然决然地跨过了鸭绿江。战壕里简陋的舞台上,一声“梁兄”刚出口,嘴唇已经被哈出的热气冻住。“因为不断有警报,演出时不时被打断,要等警报过

去后,重新开始,一段《十八相送》,‘送’来‘送’去也送不完。”很多年后,王文娟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爽朗地笑着,似乎是在说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害怕?当时真的没顾得上害怕。我们演到《山伯临终》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在下面喊‘梁山伯你不要死!你和祝英台一起逃呀!’我们就感觉战士们太可爱太淳朴了,心里一心只想着为他们把戏演好!”而坐在一旁的我,遥想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穿着臃肿棉衣棉裤的女演员站在台上,两颊被冻得通红,嘴里却唱着柔美的爱情故事,台下的战士们也许听得懂吴侬软语,也许并不明白戏里说了些什么,却都沉浸其中。这是一段多么激情澎湃的岁月啊!

步入耄耋之年的王文娟,优雅的外表之下依旧涌动着燃烧的激情。甚至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让人感觉多了份“老顽童”般的诙谐幽默。“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晚年的王文娟经常对学生和晚辈这样说。这几年,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但只要院里有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上海越剧院的公众号上也经常会出现王文娟参加组织生活、为青年演员上党课的信息。

王文娟仙逝的那一天早晨,有朋友给我发消息:“这些年,经历了很多老艺术家的离去,不知为什么这一次还是感觉不一样,格外伤感……”是的,越剧姐妹的合影里,每一个人的笑容都那么青春灿烂。但终究,她们走进了历史,王文娟,是这张照片上最后一个告别人世的。

以往路过复兴西路淮海中路路口的上海越剧院,想到王文娟曾经在这里工作,就觉得这幢小楼格外亲切,心底特别踏实。如今,她走了,一下子觉得空落落的。

人海茫茫情最贵

怅然若失的大概还有武康大楼。这栋邬达克设计的“梦之船”中,住过许多艺术家、名流。1965年入住的王文娟与孙道临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而这一次,武康大楼又见证了一段传奇的落幕。

王文娟总是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也是个幸运的人。不知是因为“简单”而收获了“幸运”,还是因为“幸运”成就了她一生未改的赤子之心。

在艺术、人生之路上,王文娟确实收获了许多毫无保留的关爱——竺素娥、徐玉兰,还有相伴一生的爱侣孙道临。在舞台上、银幕中饰演了无数才子佳人、俊男靓女的浪漫爱情,王文娟与孙道临的结合却是通过最老套的方式——相亲。那一年,王文娟35岁、孙道临39岁,周围的人都替他们着急。于是,在黄宗江、黄宗英和徐玉兰的介绍下,两人相识了。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艺术追求,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又因为两人都是名人,白天约会逛马路怕被人认出,便只能约在晚上,在僻静的马路散散步,一直走到深夜。孙道临将王文娟送到家门口,却又舍不得走。王文娟便说:“那我再送送你。”于是两人再折回武康路,一路走回孙道临当时住的密丹公寓。到了门口,孙道临还是不想分别,又说:“还是我送你吧……”这样兜兜转转的“十八相送”,是俩人恋爱时最常见的“保留节目”。

1996年,古稀之年的王文娟将舞台代表作《孟丽君》搬上电视荧幕,拍摄了10集越剧连续剧《孟丽君》。而担任该剧导演的,正是孙道临。为了圆这个梦,两位老人四处奔走、自筹资金。 《孟丽君》也可以被视作他们共同的艺术结晶,“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人海茫茫,有多少真情深义释放光芒,照亮了小小的心房”,《孟丽君》主题曲中的这句唱词,应该是两人一生真情的最好见证吧!

写下这些文字时,笔者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那是八九年前的一个初春,笔者去武康大厦接王文娟前往电视台录制晚会。约定时间之前,老人家已经早早穿戴整齐等在楼下。远远望去,金色的斜阳洒在一身白色旗袍的王文娟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么优雅、那么静谧,美得几乎不真实,连时间都为之停步。那一刻,竟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

如今,“林妹妹”终究还是离我们远去了。在一个初秋的凌晨,静静地,似乎不愿惊扰他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回归天国,与她的道临、她的玉兰大姐、她的越剧姐妹团聚,却把思念与不舍留给人间爱她的人。

今天的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处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楼下拍照、录视频。这是一个筑梦、追梦、寻梦、圆梦的城市。行走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他们是否会知道,这幢造型独特的大楼里,曾经住着一位“永远的林妹妹”,一位“一生简单”的艺术家,留下一个绚烂时代的声音。

手边的小人书已经泛黄脱页,当年五彩水笔涂抹的钗环与胭脂也已经褪色。可是,她留在人间的梦,依旧绚烂斑斓。(作者系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编剧)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