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简直是一座被甲骨文裹挟的城市。
街头绿化带里,可以看到甲骨文造型的绿植;酒店里,能欣赏到甲骨文的书法作品;行道树梢,会悬挂甲骨文灯饰;街心游园,亭子顶棚也以甲骨文做装饰;甚至有的学校,还能编排出了甲骨文体操……
甲骨文与殷墟,是相互成就的同一地点两大考古发现。
河南省共有9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安阳独占两席:一座是位于文明大道的安阳博物馆,一座就是位于人民大道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
甲骨文是百科全书
与殷墟博物馆方鼎外观青铜底色的沉稳不同,早在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金光灿灿的殷商宫殿式格局分外抢眼。
文字博物馆内部4层,中空设计,除了顶层办公区,一至三层从“字法自然”的仓颉造字传说开始,顺势而上,尽展至现代汉语及少数民族的字式语法演化历史。
大象新闻记者感兴趣的,当然还是安阳本地的“土特产”。
所谓“一片甲骨惊天下”,百年前一个偶然际遇,让刻了文字的甲骨,以中药材的身份重见天日。于是有了对殷墟的专业审视,于是又有了现代田野考古的发掘,于是才有了现今的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通行的表意文字,其形、音、意的演化过程也尤为漫长复杂。甲骨文之前的类文字符号,零散可见。但只有甲骨,能作为集中发掘出现的文字载体让世人信服。
据统计,从189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殷墟共计出土商代甲骨16万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收入甲骨文字典的约4300个,迄今已破译近1600个左右,仍有近三分之二存疑待解。
好在,被破解的甲骨文字,都是至为关键的。
据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已经发出悬赏:破译一个未释读的甲骨文,奖励10万元。于成龙博士笑笑说,甲骨文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文献价值,可以理解为了解殷商的“百科全书”。
“夏”
在殷墟博物馆采访时,大象新闻记者就曾经问过于成龙博士,甲骨文中有没有表述朝代的“夏”字,于博士明确回答至今还没能破译。
在中国文字博文馆,记者邂逅了一位姓谢的年轻“导游”,安阳本地人,真实身份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业余酷爱研究文字。
当天听他讲解的,是5位上了年纪的游客,都是小谢家的亲戚,远住在甘肃庆阳,这次来豫省亲,小谢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小谢称,甲骨文中有一个图案,被多数人认为是“夏”字,是一个跪着的人抬头注目天上的太阳,表示夏日炎炎,阳光刺眼,可能是会意“夏至”。但因为古字的音、形、意与现代差距很大,这个“夏”字最初表示的到底是地点、历法、人名,还是朝代,历来就说法不一,因此也很难最终确定。
而金文的“夏”字,完全是另外一种写法,如一个大头大手大脚的人形。有学者认为金文的“夏”,是地道的象形,指的就是“中国之人”。
实际上,学术界也一直试图在甲骨文中找到与商代前朝有关的“夏”字,但始终没有突破。也使得商代之前的历史,始终未能有实物加以佐证。
“商”“大邑商”与“殷”
甲骨文的“商”字,下面是祭祀的灵台或者一个用于计算的平台,上面置薪(辛),金文则在其下加了个口。
关于“商”的本意,有多种解释,一是指时间刻度,二是指焚火祭天。该字从辛在丙上,同有裁制之意,大意是焚火祭天与神灵沟通,也就是“商量”。这个意思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延伸,一指方位,如天象中的参商二星,再如音乐中五音中的一个。另一个则指向从事贸易的经商之人,做买卖当然要商量着来。此外,还有另一种解释,指的是生孩子。
新开馆的殷墟博物馆,大门上方便是3个甲骨文“大邑商”。类似这个词组,在甲骨文中也多次出现,如“王邑”“大邑”,具体指向就是商代晚期都城——殷。
殷墟博物馆正门上方“大邑商”三字
甲骨文“殷”字,从身之反文,从攴,像人的肚子有了疾病,有一只手拿着工具去治疗。这个字的古意,是指剖宫产或者引产,刻画的是给难产孕妇接生的经过。也有人据此推断简狄,就是生吞鸟蛋怀孕而产下契的帝喾媳妇,应该就是难产。
而有人对“商”字的破译,与“殷”相通。即“辛”之本意是刑具,在此特指剪断脐带的工具,“辛”下之“丙”,乃是孕妇的双腿,又带个“口”字,则是着意说明“男丁女口”。此外,女人生孩子的过程之辛苦,引申义也由此而来。
有意思的是,商族自称为“商”,外族才称他们为“殷”。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商地商人也就被称为“殷”或“殷商”。其后商人造反复辟未成,都城被毁,殷墟之名,也便由此。
“国”与中国
甲骨文的“国”字,与“或”通,左边为“口”,意为土地。右边是一个“戈”,意思是武器。整体会意为保卫一方土地。
在安阳采访的时候,于成龙博士和民间的文字研究爱好者小谢,都特意谈到了这个字。
国的概念,最初就是一块土围子,是一个氏族部群的势力范围。而随着部落扩张与联盟,土围子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就有了最初的政权雏形。“或”也由此加了“土”,成为疆域之“域”,或围上了城墙,成为国家之“國”。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形式,或是一个城市加上周边村野;或是一个国都加上其他城市和村野。两种国家的共同属性是,必须有独立的城市。
实际上,最初的“国”字,意思就是指代城市,“中国”的意思,就是全天下的中心城市。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中国”才开始泛指京畿所在的中原地区。再后来,随着现代地理知识与政治意识的启蒙觉醒,“中国”的概念涵义才有了现今的意思。
“射”与“矮”,“重”与“出”
根据汉字的会意规律,现在许多人指出了仓颉的“错误”。比如“射”与“矮”:个头才一寸高,“射”的意思应该是“矮”;而“矮”字的结构为“委矢”,就是把箭放出去,才应该是射箭的“射”。再比如“重”与“出”:行走千里之远,应该是出走的“出”;山上压着山,才应该够“重”。
如果早点认识了甲骨文,就不会有这个误会了。
甲骨文的“射”字,极其简洁,如箭在弦上;金文加了一只手“又”,如手拉弓箭;到了小篆,圆弧的笔画开始变得顺直丝滑,于是“弓”则演变成了“身”,“又”演变成了寸。于成龙博士还专门做过一期视频,来解释“射”字。
甲骨文中没有“矮”字,也没有“倭”字。却有“矮”“倭”共有的“委”字。“委”字甲骨文为左女右禾,意为妇女在稻田间劳作。可以想象,弯腰低头在田间插秧或者收割,身子是不是要低下去呢。
说到“出”字,意思与“进”相对,甲骨文“出”字的写法就很直白,由一个大脚丫子和一个洞口组成,而且脚趾头朝外。
有意思的是“重”字,甲骨文有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种写法,主体都是一个人,加上一个“束”字,会意是指一个人背着包袱负重前行。可以想象,背着大大的包裹,会不会感觉越走越沉。只是在后来的演化中,上下结构中的“人”字讹变成了“千”,“束”也变成了“里”。
“大象新闻”的甲骨写法
自从发现了甲骨文,中国书法界除了传统的真草隶篆,也由此增添了新的书体。自从殷墟考古成为显学,学问家们更是将能否写好一笔甲骨文,作为文化修养的一种考量。
将这几个字拼凑起来,你发现什么?
如果单个释义,可见“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成年人;“象”字就不用多说,也太“象”了吧。
“新”字的稳定性非常强,从古到今几乎没多大变化。该字从辛从斤,会意为拿着斧子劈木材,可见“新”是“薪”的本意字。学者对“新”字的释义也存在颇多观点,一种说法认为“新”是指奴隶,因为奴隶不允许佩戴帽饰,头发是用木棍扎束,同时也代表木制的简易刑具,因此“辛”和“新”都有刑具或对奴隶行刑的意思。至于新近、新旧的意思,则是从“薪”延伸而来的,所谓“衣之始裁谓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
“闻”字的甲骨文写法非常夸张,是一个跪坐着的人,竖起一只大耳朵在听。听到的,想必是爆炸性新闻了。
怎样去看博物馆?
回首过往,甲骨文从发现到发掘,不仅拓展了中国的信史时空,还开启了现代田野考古的科学模式,更是集结和成就了一大批业界大咖: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李济、梁思永、傅斯年、闻一多、陈梦家、罗振玉……殷墟的发掘从未中断。
某种意义上说,殷墟考古,就是中国考古。
而甲骨文的破译,确实有着“比形附义”的先天不足,现代人用后世的字体结构,去做相似性的揣测,失误难免。
尽管如此,甲骨文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一试身手“破字猜谜”,无论是专家学者的执念,还是民间爱好者的痴迷,或许只能用于成龙博士解释武丁与妇好爱情时的那句话,才最为合适——“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这也正如马未都所言,中国人是幸福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仅凭借文字,就能与几千年前的故人沟通,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隐藏着太多幸福密码的博物馆,是先辈遗产的精品集聚区,是通古达今的知识开放区,是反求诸己的心灵开发区。
怎样去看博物馆,想必应该怀敬畏的心境看、从历史的维度看、以开放的格局看、用发展的眼光看、按自己的思考看……
《殷墟密码》系列报道
总策划时舜英余超
策划赵丹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 张煜 李俊峰 陈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