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怎样的人?

国家人文历史 邓涛 2022-04-19 11:44:31
A+ A-

和珅为清朝乾嘉时期的权臣,其人因贪腐而闻名于清朝和现代。嘉庆帝亲政后,和珅身败名裂,除了档案史料,其他史料关于和珅的记述多为负面,这也使得后世对和珅其人评价甚低。

和珅虽然贪腐,但其个人才能不能被掩盖。乾隆帝自身博闻强识、干练勤政,故能得乾隆帝信赖之人不可能是个无才之人。正是因为和珅有一定的诗文基础、掌握多门语言、为人勤勉刻苦、办事干练机敏,才赢得了乾隆帝的信赖和依赖。

但是,和珅恃才不羁,贪污腐化,造成德不配才、才过其德的局面,最终堕落成为千古巨贪,遗臭万载。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和珅剧照。来源/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截图

和珅,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乾隆朝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嘉庆时又将其族改回正红旗。和珅年少经历相当坎坷,后入学咸安宫官学求学。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正式步入仕途。乾隆四十年之后,和珅仕途生涯进入快速发展期,曾担任户部右侍郎、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宠任冠朝列矣”。

康熙帝在评价官员才能和德行的关系时提到:“朕听政有年,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康熙帝认为,选官用人最好德才兼备,但德更为重要,否则,有才无德,也对国家治理也无益。而和珅显然属于康熙帝口中的此类“才优于德”之人。

精明强干、办事勤奋

清朝虽无宰相,但在某些时段,某些职务也具有宰相之特点,只不过由于清前期,清帝多勤政不怠,故即便某人身为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也无法以相权压制皇权。也因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资质好、勤奋且有才学,故能身兼内阁学士和军机大臣的和珅,资质也不会差。

以文修身、有诗文之才。

和珅早年曾在咸安宫官学求学。咸安宫官学是雍正帝设立的培养满族知识分子的地方,也是储备满族官僚的地方。和珅求学于此,学习满文、汉语以及骑射技能,并获得文生员,即秀才之功名。

此后,和珅在科举考试上并无进展,但因祖上有功业,乾隆三十四年,和珅由文转武,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开始步入仕途,后成为侍卫,有机会靠近乾隆帝。

和珅本人在学识上有一定基础,所以相比其他侍卫,和珅可谓能文能武。史家常常提到,和珅仕途发迹于同乾隆帝偶然的对话,一日,乾隆帝提到《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周边侍卫皆茫然不知何意,唯有和珅说出乾隆帝之意是“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帝听到,对和珅印象深刻,“自是恩礼日隆,迁官多不次”。

相关史料对和珅同乾隆帝初次交谈的细节记载不尽一致,但这些记载都体现了一点,即和珅的确是因才学而被乾隆帝发现。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和珅画像。来源/乔继堂《正说历朝八十臣下》

《郎潜纪闻》一书提到,和珅“少有诗才”“诗颇清婉”。和珅常年与乾隆帝相伴,闲暇时免不了君臣诗歌应和,而诗歌应和也是和珅博取乾隆帝好感的方式之一,《嘉乐堂诗集》中即有《奉敕题赵孟坚落水兰亭》《奉敕敬题顾恺之洛神赋画卷》等诗留存。此外,和珅曾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任此等涉及典籍的职责,若无一定的学识和文学基础,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有语言之长。

和珅是满人,又曾在咸安宫学习“四书五经”,故为满汉兼通之人。乾隆中叶,清朝实现大一统,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会定期赴北京或承德避暑山庄朝觐,往来的相关文件主要以满文、蒙文和藏文为主。乾隆帝本人掌握了满蒙汉藏等多种语言,故可以直接处理这些奏折,然而有时也需要军机大臣在旁襄赞帮协。若是大臣只通满汉二语,则无法高效地替乾隆帝分忧,而和珅“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史料并未记载和珅为何能够通晓蒙文和藏文,但和珅本人自学的可能性很大。后来的和珅一入机枢,凭借语言天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因此成为乾隆的重要依托,这优势是绝大部分汉臣和大部分满臣做不到的。

乾隆帝曾夸奖和珅“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在兴兵军机紧要之时,唯有和珅能为乾隆帝分忧解难,也使乾隆帝对和珅产生了依赖。乾隆帝任命和珅兼任管理边疆民族事宜的理藩院尚书,显然也是看中他的语言才能,因为和珅可以同各民族首领进行直接沟通。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御制五体清文鉴。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吃苦耐劳。

乾隆帝精力旺盛,乾纲独揽,政务不假他人之手,这要求他身边的辅政之臣也十分勤勉,方能跟上皇帝的“节拍”。乾隆帝晚年精力不济,更需和珅此类精通多门语言的大臣辅助。乾隆五十一年,中国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此时清廷军务繁忙,而和珅虽然“不时手足旧疾复发,且朝夕扈从,承旨书谕”,和珅即便有病在身也并未请假,每天扈从乾隆帝处理军务。

又如嘉庆三年,彼时嘉庆已经登基,乾隆帝为太上皇,和珅处理白莲教起义之事亦十分辛勤,嘉庆帝曾嘉许和珅“承旨书谕,一手经理,夙夜宣劳”,虽然此种评价或为乾隆帝之意,但亦反映了和珅工作勤奋。和珅曾多次陪同乾隆帝出巡,其在《木兰二首》一诗中写道:“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即只要能为皇帝解忧、让皇帝高兴,自己再苦再累也没事。

和珅曾作《病中作》长诗,彼时和珅旧疾复发且有加重之势,而和珅“呻吟待旦难造朝,走告同僚日方旿”,即疼痛了一晚上也未请假,直到天方亮时才不得不告知其他大臣。后来,乾隆帝给了和珅病假,和珅却感叹“朝朝侍从忽睽违,恍似婴儿离慈母”,即以自己不能为乾隆帝分忧而发愁,觉得自己像婴儿一样离不开母亲,真是一边表忠心,一边不忘说自己勤勉。

有办事之能。

和珅的办事之才,即便是嘉庆帝也无法漠视。嘉庆帝赐死和珅之后,曾评价和珅“精明敏捷,原有微劳足录”,即认为和珅办理政务有一定的水平。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奉命处理完云南总督李侍尧贪腐案之后,曾“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其治国之才已有体现。乾隆帝也曾多次肯定和珅在处理政务上的才干,认为他“钜细无遗”,即为人细心,不遗忘政务;“旁午军书,唯明切断”,即面对纷繁政务时能做到有条理和有魄力。乾隆五十二年,大臣奎林被人举报在新疆任职期间肆行无忌,“奎林系孝贤皇后之侄”,在案情查明之前,查办此等人员,更需细心谨慎。因此,乾隆帝在谕旨中提道:“此案关系紧要,若不派阿桂、和珅审办,孰尚能承办乎?”

乾隆时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臣斯当东曾给予和珅正面评价,认为他看问题有深度,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贪污腐化、结党营私,得奸贪之名

夸了和珅半天,但他终究顶不住诱惑。在仕途狂飙的过程中,和珅逐步堕落为巨贪和巨奸之人,清人评价他:“设稍感激知遇,持盈保泰,移其封殖自利之谋,以协赞军国,其功名福泽,岂在郭汾阳下。”意思是,如果和珅能把精力都用在政务上,不贪污堕落,其身后之名或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并列。

不修操守、清代第一巨贪。

和珅贪财,众人皆知。但和珅曾因处理贪腐案件而受乾隆帝嘉许。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命和珅前往云南调查云南总督李侍尧贪污案,由于云南地方官员建立了攻守同盟,故审讯最初并无进展,而和珅另辟蹊径,从调查李侍尧的仆人入手,恩威并施,“得侍尧婪索状”,进而找到了李侍尧贪腐案的突破口,并使得相关官员最终坦白了贪污情形。

然而,和珅惩处贪腐案件后,并未以此为鉴,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和珅的财富多少,不同史料有不同记载,但无论哪种记载,都可以说明和珅其人搜刮的财物数量和种类都十分惊人。

《清实录》记载,查抄和珅家资之时,珍珠手串比皇宫的数量还多且更大,而大块宝石不计其数,“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即便是和珅的家奴刘全,家资亦有二十余万两。也因此,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和珅除了贪污受贿,还擅自命士兵为官家服私役。嘉庆帝曾说:“从前步军统领等,于私宅擅用步甲。和珅任内,竟多至千有余名,以入伍之兵,供私家之用,于营务大有关系。”也因和珅贪肆堕落,故和珅伏法之后,嘉庆帝下谕:“于京外各员内,有操守端洁、才猷干济及平日居官事迹可据者,各举所知,密行保奏。”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和珅入狱。来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截图

依附和珅之辈,不得不向和珅纳贿,而和珅亦借朝廷之名,张罗奇玩,中饱私囊,将实利归于己,将骂名归于朝廷。和珅的财产,虽然不直接取之于民,最终也是来于民。嘉庆帝曾言:“试思外省备办玉、铜、瓷、书画、插屏、挂屏等件,岂皆出自己资,必下而取之州县,而州县又必取之百姓。稍不足数,敲扑随之。以闾阎有限之脂膏,供官吏无穷之朘削。民何以堪。”可见,嘉庆帝对贪污的危害十分明白,因为先是民不聊生,之后是“民将不堪”即无法承受,最后则是“官逼民反”,而嘉庆初年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即是“因激变而起”,同地方吏治不清有一定的关系。

弄权结党。

嘉庆帝在宣布和珅罪状时,并未将其贪污之迹放在首位,而是把和珅专擅弄权、僭越礼制、结党营私放在罪状的前面,可见和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搭建了利益小团体。和珅因为搜刮大量钱财,不得不朝夕忧虑、担心东窗事发,故通过结党来巩固自身利益。嘉庆帝曾说和珅“贪鄙性成,怙势营私,狂妄专擅,积有罪愆”,认为和珅有结党营私之实。同和珅有亲谊和师生关系的,自然先受到和珅关照,“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贰,兼任学政”,这些人也更受和珅信赖。同时,由于和珅深得乾隆帝宠幸,和珅“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大僚恃为奥援”,一些丧失底线的官员,开始在和珅周边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世载堂杂忆》形容和珅居相时的情形,“乾隆朝和珅用事,常州诸老辈在京者,相戒不与和珅往来,北京呼常州人为戆物”,这一言论反映了彼时和珅之党已有成群之势,同和珅划清界限、拒不结党的士人被视为傻瓜。和珅得势,除了受乾隆帝宠信外,另一原因便是彼时官场缺少直臣。和珅得势和贪腐之初,“其始不过一二无识之徒,趋承依附,渐至自作威福”,和珅权势日高的原因之一便是朝中无人敢与之为敌。嘉庆帝曾批评彼时满洲大臣:“从前和珅干政擅权,内外诸臣,无不心存退让,唯诺依附,实属卑鄙。未见有一人挺身与争,不过私相谈论。”这些大臣的所言所为并非明哲保身,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在为虎作伥。

富可敌国,还有点才:巨贪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影视剧中的和珅。来源/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截图

因利益和私欲勾结起来的关系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领头人失宠落马,也会“树倒猢狲散”,甚至主动揭露弊端。《清朝续文献通考》评价和珅:“我朝大奸,鳌拜而后,和珅为最。鳌拜擅威权于圣祖冲幼之年,和珅谋不轨于高宗耄耋之际,虽罪恶不同,其误国殃民一也。”认为和珅窃取君权,有谋不轨之心。然而,和珅伏法之后,政局并未出现大的动荡,原因便是和珅擅权有可能,谋不轨不一定。嘉庆初年,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在同嘉庆帝交谈时,嘉庆帝问和珅是否有谋反的可能,吴熊光说:“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即是说和珅并无凝聚人心的能力和不轨之心,聚集在和珅周边的多为“趋炎附势”之人,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和珅伏法后,嘉庆帝并未追究曾追随和珅之人的责任,故此后政局相对稳定,亦可见和珅之党仅是松散的牟利群体,而非稳固的政治同盟。

清前期,清帝都十分强调官员的德与才,康熙帝强调德才兼备但以德为先,有才无德之人不用,如康熙朝吏部文选司郎中刘始恢有才但“声名颇劣,可令休致”;有德乏才之人酌情用之,如吏部文选司郎中宋文运“才虽平常,而操守声名甚好,朕不次擢用洊升刑部侍郎”。

乾隆帝虽然也强调德才兼备,但身边却出现了和珅此类巨贪,一是源于制度上缺少对官员贪腐的制约,和珅一人兼任诸多官职,权倾朝野,如无自律,贪污受贿十分便利;二是彼时官场风气不正,官员大多以自身利益为行事依据,明知和珅有不法事,但官员只求自保,甚至依附和珅、助纣为虐,缺少直言极谏的风范;三是源于乾隆帝对和珅的依赖和惜才,乾隆帝甚至对和珅的轻微不法事不予追究,表面上是在爱惜和珅,实际上是害了和珅,无所顾忌的和珅最终在不法的路上越走越远。

故《郎潜纪闻》评价:“高宗之于和珅,不过使贪使诈。”也就是说,高宗需要和离不开和珅,才会如此优容和珅。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梁弈文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