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宫廷计》: 核是莎剧,魂是秦腔

中国文化报 2024-01-09 13:49:26
A+ A-

▲秦腔《宫廷计》剧照

▲秦腔《宫廷计》剧照

“秦腔人的艺术观念需要更新,用古老的秦腔艺术演绎世界名著,这本身就体现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近日,在看过由百年秦腔剧社——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为蓝本创排出的秦腔《宫廷计》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穆海亮这样说。

元旦前夕,秦腔《宫廷计》在西安首演,用唱、念、做、打演绎西方经典,用古老的秦腔艺术讲述“王子复仇”的故事。精彩的表演跨越了国界,打动了观众,呈现出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在唱念做打中发出“终极叩问”

《宫廷计》将原著的故事背景搬到古代一个虚拟的“子君国”,讲述了主人公信弭,面对爱情、母子情、兄弟情、同胞情,最终为正义而壮烈牺牲的悲剧故事。在弥留之际,他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终极叩问。

“信弭面对父王惨死、母亲速嫁、王位被夺等一桩桩残酷的事件,彷徨绝望,但他的疯癫怪诞背后,思想却更为深邃。”该剧编剧刘戈兵表示,《宫廷计》汲取吸收西方戏剧的文化养分,并用唱段强化内心的矛盾冲突,让剧情更有冲击力。

该剧在音乐设计上积极探索秦腔苏(育民)派、秦腔肖(玉玲)派的声腔艺术,试图将三意社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风格同时呈现在一台剧目之中,既是对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多位观看了演出的专家学者均认为,《宫廷计》的推出,对于探索和丰富秦腔的舞台表现形式、促进古老艺术与西方文化接轨具有积极意义。

《宫廷计》由陈淑玲、刘戈兵进行改编,郭本龙、赵晓博、郭鹏作曲,刘伟执导,青年演员刘卓琳饰演信弭。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及演职人员全部来自三意社业务团队。在创排的过程中,业务人员尤其是青年艺术人才的创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百年三意社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传承发展中展现创新精神

秦腔,作为生发于华夏大地,融入西北人血脉的“艺术DNA”,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中断过融合和汲取的探索。“《宫廷计》这个戏很新颖,具有冲击力。剧中本体与心魔的双重人格之间‘破’得很巧、很妙,还可以步子再大一些。”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说。

西安三意社,原名“长庆班”,演艺活动始于1895年,1921年正式更名为“三意社”。近年来,三意社在西安市委、市政府,曲江管委会及西安演艺集团的领导下,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打造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秦腔优秀剧目。比如,《陕北往事》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陕西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23年新编历史剧《无字碑》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及陕西省重大题材创作项目。

世界文学巨擘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纪长河中被不断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舞台之上,用传统戏曲形式呈现莎翁的各种创作作品,也并不罕见。在秦腔领域,西安三意社在2021年就有过“试水之举”。当年,三意社推出秦腔折子戏《哈姆雷特》,亮相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受到行内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走出舒适圈,要敢于穿着‘防弹背心’创新。”戏剧评论家丁科民表示,不论这个戏会走多远,它都将是秦腔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活化石’,用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去展现世界文学史中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非常有挑战的尝试。我们希望追求‘核是莎剧、魂是秦腔’的艺术境界,在遵循秦腔本体的基础上,以开放、灵动的舞台形式、叙事架构为观众奉献一台中西合璧的经典大戏。”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不断提升和完善,努力将该剧打造成高质量的精品剧目,呈现给更多观众。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