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首部原创交响芭蕾《世纪》 展现百年民族奋进史

中国文化报 2021-06-10 09:45:14
A+ A-

当足尖与音符轻触,当意念与时空交融,当呼吸与精神贯通,当身姿与文明合力……日前,中央芭蕾舞团首部大型原创交响芭蕾《世纪》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以磅礴的激情仰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之源。

据担任该剧总策划、制作人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介绍:“《世纪》运用交响芭蕾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融合恢弘壮美、雄壮磅礴的交响之乐,深情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这部作品以‘千年之问、百年之答’的深刻思想脉络贯穿始终,通过提炼‘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经典中华神话传说中的寓意,深挖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艺术性地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在党领导下的百年民族奋进史。”

首部原创交响芭蕾《世纪》 展现百年民族奋进史

首部原创交响芭蕾《世纪》 展现百年民族奋进史

首部原创交响芭蕾《世纪》 展现百年民族奋进史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作为交响芭蕾,音乐是《世纪》舞蹈的灵魂,该剧音乐以作曲家关峡的《第二交响曲“希望”》中的第一乐章“希冀与追求”、创作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交响曲《浴火重生》中的第一乐章“悲情的慢板”、深情宏大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以及脍炙人口的管弦乐作品《交响叙事曲》等作品为基础,构成了“擎天”“移山”“蹈海”“追日”4个篇章。

关峡表示:“交响乐是善于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通过至纯至美的芭蕾来表达这种情感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交响与芭蕾一起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人的精神在舞台上产生了‘1+1=n’的化学反应。”

“尽管这4个乐章是出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却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提炼下呈现出高度统一,为编导和演员提供了非常大的创作空间。”《世纪》首场演出的指挥、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张艺认为,交响芭蕾与芭蕾舞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用芭蕾讲故事,而是让音乐与舞蹈水乳交融。

舞蹈是音乐的翅膀

《世纪》由费波、张镇新、王思正、马聪4位年轻编导集体创作。交响芭蕾并不以讲述故事来表现主题,而是以更加抽象的形式营造意境,这为创作者和演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导们纷纷表示:“4个章节各自代表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每一个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任务,正如我们的百年党史,中国人民披荆斩棘,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我们每一个创作者的心态都是开放的,在这部作品里每个人都会经历沧海桑田,每个人都会回首从前,也可能会看见自己的未来……”

文学策划朱海对《世纪》年轻的编创团队赞赏不已。“把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故事,交给一批用艺术语言描绘宏伟征程的编导去创作,这个跨度是值得赞美的。老一辈编导用他们的作品完成了救亡和翻身的创作,今天新一代编导则在用创作书写着伟大的民族复兴,根植于他们内心的文化基因、文化概念、文化精神,注定了这个民族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朱海说。

舞台美术简约而纯粹

《世纪》以象征着地平线上第一缕曙光的灯光将舞台打开,展现出一片全新的广阔天地,并演绎出山海日月的无限想象。舞美设计刘杏林表示:“在《世纪》的舞台上,我们特别设置了流动的机械装置以及巨型环形背景幕,将舞台空间无限放大,从而在气质上与作品想要传递的‘千年之问、百年之答’的精神内核相契合。”

“在《世纪》中,刘杏林老师的舞美设计是简约、纯粹的。灯光需要在不破坏舞台美术整体性、保持抽象构成的前提下,在表演者的形体轮廓雕塑感和平面构成的画面间找到平衡。每一个乐章的用光角度和色彩有一个整体的倾向,构成有造型感的形体表现。”灯光设计、舞美设计助理刘钊介绍。

通过艺术创作重温党史

在《世纪》中挑梁主演的是中芭新一代优秀艺术家,他们在精益求精的淬炼中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而演绎这样一部表现“千年之问、百年之答”的作品,也成为重温党史的过程。

作为在《世纪》中贯穿始终、在“擎天”“追日”中担纲主演的马晓东表示,作为中芭首部大型原创交响芭蕾,《世纪》在延续了国际化的交响芭蕾“听见舞蹈、看见音乐”的核心理念之外,加入了深刻的中国精神内核,这是《世纪》最大的亮点。“不论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是‘夸父追日’,都体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中国人民排除千难万险追寻光明和希冀的精神内涵。此外,‘夸父’的意象贯穿始终,也表示追寻理想的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如何在没有故事情节的支撑下通过动作、气息、情感的运用,结合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精神上的共鸣,是对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挑战。我在这次排演过程中收获颇丰。”马晓东说。

在“擎天”中担纲主演的方梦颖说:“最初听到关峡老师的这几部音乐作品就感到非常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当《世纪》将‘擎天’‘移山’‘蹈海’‘追日’的精神内涵结合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重新赋予音乐新的意义时,我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当我在演绎‘擎天’这一乐章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面对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家园,‘女娲’的意象犹如最初觉醒的那一群人,用势不可挡的信念和力量拯救苍生于水火。而当在第四乐章‘追日’中‘女娲’的意象与‘愚公’‘精卫’‘夸父’的意象同时出现时,则是对追逐理想信念永不止步这一寓意的升华,也传递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本报记者  刘  淼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