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澎湃新闻 2020-06-19 14:36:06
A+ A-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于3月12日闭馆。

近日,随着普拉多博物馆的重新开放,“重聚”(Reencuentro)展在普拉多博物馆的中央展馆开幕。展览共展出249件作品,按照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间顺序将普拉多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包括许多西方美术史中经典的作品进行重新布展并置展出,包括凡·德尔·韦登的《耶稣下十字架》和弗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以及提香、丢勒等自画像等,呈现出一部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的浓缩的欧洲艺术史,为观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展览将持续至9月13日。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普拉多博物馆外景

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大型博物馆收藏不少掠夺文物的历史不同,普拉多博物馆的兴建及庞大的经典藏品与西班牙历代皇室的趣味和良知密切相关。普拉多博物馆是世界上藏委拉斯开兹和戈雅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也是藏有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的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同时藏有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伦勃朗、丢勒、波提切利、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希腊画家的作品。从中世纪直至20世纪末的整个西班牙艺术发展史,可从普拉多的收藏得到完美的反映。

受新冠疫情影响,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于3月12日闭馆。近日,闭馆近三个月的普拉多博物馆宣布对外开放。据普拉博博物馆官方资料,由于新冠病毒仍然活跃对未来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开放后的普拉多博物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对外开放面积和限制参观人数。到9月13日为止,仅开放位于博物馆中央展厅。尽管不能参观所有的展厅,但此次开放中央展厅展出的“重聚”(Reencuentro)展将为观者提供一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体验。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展厅现场

中央展厅是一个充满自然光线的大空间。这个空间的前厅(24号房间)陈列着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两件作品:凡·德尔·韦登(Van der Weyden,1399/1400-1464)的《耶稣下十字架》(Descent from the Cross)和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的《受胎告知》(Annunciation),据普拉多博物馆资料介绍,这也是这两件作品首次并列展出。《耶稣下十字架》是韦登为鲁汶城墙外的圣母礼拜堂所绘,1798年礼拜堂被卖掉不久后便被拆毁。根据最早的可确定日期的副本——1443年的三联画(Leuven,圣彼得教堂),表明在此之前,这件作品就完成了。后来这件作品由匈牙利玛丽(1505-1558)的教堂购得,并于1549年在她位于班什的城堡教堂里展出。在1564年以前,玛丽的侄子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把它陈列在了自己宫殿的小教堂里。凡·德尔·维登是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斯画家,“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在《耶稣下十字架》中,送葬的人群排列有序,布局合理,显出精心设计的痕迹;基督呈对角线倾斜的身体打破了众多直立的人物造成的僵硬感,圣母歪倒的身体与基督形成呼应,加强了悲剧气氛,而基督尸体的沉重和圣母的瘫软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画家准确地把握了每一个人物的情绪:圣母面如死灰;左侧身穿粉红色长袍的圣约翰神情庄严,强忍悲痛;右侧抹大拉则毫不掩饰内心的悲伤,泪珠自鼻尖滑落,她的身躯动态不太自然,却充满优美灵动的韵律。《耶稣下十字架》是匈牙利的玛丽赠送给西班牙国王的,在运输途中帆船沉没,这幅木板油画漂浮在海上后被人打捞起来。这段传奇经历也使这幅名作增添了几分迷人色彩。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凡·德尔·韦登 《耶稣下十字架》

弗拉·安吉利科《受胎告知》是普拉多祭坛的主要装饰画。画面左上方是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场景,他们被逐到一片不毛之地。相形之下,受胎告知发生在繁茂的花园,天使报喜内容的喜悦、盼望,是亚当夏娃后裔的救赎希望。通过这两个场景很清楚说明圣母即将诞生的上帝之子,是圣父要解决亚当夏娃后裔的苦难的方式。亚当夏娃之下,画了棕榈树,棕榈树的枝子在当时认为是在天国用来发给殉难者的。棕榈树的刚硬感也意味圣母将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园中的玫瑰象征马利亚的纯洁与顺从。而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受胎告知”主题,一道光射向圣母表示天启从神而来。光中的白鸽是圣灵的象征,中间廊柱上方是圣父的画像,与圣母即将受孕的圣子,合而为“三位一体”的神的属性。马利亚双手交叉表示顺服,她身上蓝色的袍子是当时艺术家约定俗成的天国中圣母所穿的袍子。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弗拉·安吉利科 《受胎告知》

前厅之后,进入中央展馆的第一部分(25、26室),这里陈列有博斯(Bosch)、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帕提尼尔(Patinir)、提香(Tiziano)、柯雷乔(Correggio)、拉斐尔(Raffaello)、胡安·德·弗兰德斯(juan de flandes)、委罗内塞、丁托列托(Tintoretto)等16至17世纪意大利和佛兰德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博斯《七宗罪》、勃鲁盖尔《死神的胜利》、帕提尼尔《卡戎渡过冥河》、提香《自画像》、丢勒《自画像》、拉斐尔《红衣主教》、胡安·德·弗兰德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丁托列托《基督为使徒洗脚》等。其中勃鲁盖尔《死神的胜利》描绘了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死亡之舞。在这部道德著作中,死亡战胜世俗事物的象征是一大批骸骨扫平大地。《死神的胜利》背景是一片荒芜的土地,画中破坏的景象仍在发生。在前景中,死神骑着他的红马带领着他的军队,毁灭着生者的世界。后者被带到一个巨大的棺材前,没有得救的希望。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包含在这个组成中,无论是权力还是奉献都不能拯救它们。一些人试图对抗他们的黑暗命运,而另一些人则屈服于他们的命运。勃鲁盖尔用一种红褐色的基调塑造了整个作品,使场景呈现出一种地狱般的气氛。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拉斐尔《红衣主教》1510—1511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博斯《七宗罪》木板油画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提香《自画像》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丢勒《自画像》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胡安·德·弗兰德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丁托列托《耶稣为门徒洗脚》1548—1549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委罗内塞 《耶稣在圣殿里,坐在医生中间》 1560年

帕蒂尼尔的《卡戎渡过冥河》取材自希腊神话,卡戎是希腊神话中冥河摆渡的船夫,他负责将亡魂运送到哈德斯掌管的阴间。画面左侧的天使指向了通往天堂的道路,右侧的三头地狱犬刻耳柏洛斯看守着冥府的大门,天堂的明亮和地狱的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帕提尼尔,作为欧洲第一位风景画画家,被称为“风景画之父”,他的画作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之美。在《卡戎渡过冥河》这幅画中,帕提尼尔将天主教的教义融入到了希腊神话的异教文化中,左右两侧的天堂和地狱分别对应着善与恶。除了题材新颖之外,在帕蒂尼尔全部作品中,《卡戎渡过冥河》也因其不同寻常的构成而引人注目。艺术家将空间垂直划分为三个区域,左右分别是两个区域,第三个区域位于画面中心宽阔的河流,卡戎在如镜面般清澈的冥河上驾驶着他的船。画家将场景设定在卡戎载着灵魂到达冥河十字路口的这一时刻,右边是地狱,左边则是天堂。帕蒂纳尔以严谨的手法表现出灵魂的侧面,其脸和身体的朝向表明它已经选择了一条看似轻松,实则却极易走向自我毁灭的、通往地狱的道路。这幅画反映了帕蒂尼尔所处的动荡时代的悲观情绪,艺术家将这件作品转化为死亡的警醒,提醒所有面向这件作品的观者,人终有一死,在此之前应选择一条如同基督那样的艰难道路,忽略虚假的天堂和欺骗的诱惑,从而为死亡的降临做好准备。这种警醒的思想在中世纪晚期的一系列《圣经》和古典的隐喻中十分常见。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帕蒂尼尔 《卡戎渡过冥河》 1520—1524年

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帕蒂尼尔的赞助人委托他创作了这样一幅作品,也不知道这幅作品注定要挂在哪里。但显然,这不是一幅祭坛画,而是一幅橱柜画,适合于一个有人文主义倾向的环境。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提香  《皇帝查理五世和一只狗》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曾受到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王查理一世)的赏识和接见,此后一直为哈布斯堡王朝画像。在普拉多中央展馆中心(27室)展出的哈布斯堡王朝画像有《皇帝查理五世在米尔伯格》(Emperor Charles V at Mühlberg)、《皇帝查理五世和一只狗》(Emperor Charles V with a dog)等。其中《皇帝查理五世在米尔伯格》是提香著名的肖像画之一,这件作品为了纪念查理五世于1547年4月24日在德国米尔伯格战胜施马卡尔登联盟(Schmalkaldic League)所绘。画中皇帝的装备类似轻骑兵,配备半长枪和带轮锁的手枪。他的盔甲是在1545年左右由来自中世纪晚期欧洲最重要的军械家族之一的德西迪乌斯·赫尔姆施密德(Desiderius Helmschmid)制作,胸甲上圣母和圣婴的形象是查理1531年以来盔甲设计的惯例。德国犹太人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指出这幅图中有两个非排他概念的结合,它不仅要将查理描绘为罗马传统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克里斯蒂军人”的化身(《圣经新约》中军事隐喻为“上帝的盔甲”)。然而这幅肖像所处的环境和时期意味着,这幅作品的宗教意义并不像政治意义那么重要。帝国的宣传把反对施马卡尔登联盟的运动描绘成一场政治冲突,而不是宗教冲突,目的是惩罚那些反抗合法统治者的人。事实上,支持查理的贵族,如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莫里斯,其军队主要还是由新教徒组成的。此外,提香在奥格斯堡画这幅画像之际,正是施马尔卡尔登战争结束后,查理五世发布“奥格斯堡敕令”之时,这是使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团结在一起的最后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不希望将查理塑造成天主教的捍卫者或凌驾于臣民之上的傲慢胜利者的形象,而是希望将其塑造成一个能够统治不同国家和宗教的皇帝。因此,这幅画没有提及战争,也拒绝了同时期意大利作家皮埃特罗·阿雷蒂诺(Pietro Aretino)的建议,他建议提香在画作中将失败者安置在胜利的马蹄之下。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提香 《皇帝查理五世在米尔伯格》

画廊的最后一部分(28、29室)展示了鲁本斯(Rubens)的宗教和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28室是鲁本斯《博士来拜》、《圣乔治斗恶龙》以及包括救世主在内的十二幅使徒画等宗教题材的作品;29室则为鲁本斯包括《帕里斯审判》、《三美神》、《月神和萨梯》等在内的神话题材作品。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圣西蒙》十二幅使徒画之一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圣彼得》十二幅使徒画之一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 《三美神》

其中《博士来拜》描绘的是《圣经》故事,讲述东方的三个国王(一说是三个博士或者贤士)带着礼物到伯利恒(Bethlehem)庆贺耶稣诞生的场面。这幅画是鲁本斯1609年受安特卫普市政委员会委托绘制,1628至1629年,在鲁本斯对马德里的一次外交访问中,他发现了这件作品(此时这幅画作已成为菲利普四世的收藏)。在马德里,鲁本斯对这件作品的构图作了实质性的修改,他在作品的顶部和右边分别加了一段场景,并使其绘画语言及艺术风格与此前画作相适应,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提香的启发。此外,他在画作的右边还附上了一幅自己骑在马背上戴着金链和剑的肖像,以此来表达他的高贵身份。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 《博士来拜》  1609年

《圣乔治斗恶龙》描绘了人龙厮杀的激烈场面,画中圣乔治骑着一匹矫健的白色骏马,正挥舞着剑刺向这只凶猛的怪物,而恶龙已被长矛刺穿了嘴,正试图挣脱。画面中人马都显得格外孔武有力,尤其是那匹马,目光如炬的看着恶龙,激战中战马的姿势,随风飘扬的马鬃,还有那狂舞的马尾无不给人一动感。“圣乔治斗恶龙”题材源于《圣经》,也是欧洲古代壁画常用的题材之一。据基督教史所述,圣乔治原是一殉教者,约活动于公元3世纪。自6世纪起,传说他曾因从一条恶龙爪下拯救过一个女郎而被后世颂扬。约从8世纪起,便被神化为圣者,还成了英格兰的保护神。鲁本斯在这里表现了一个威武的骑兵来充当圣乔治,与拉斐尔的画上或者后来法国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上的圣乔治迥异其趣。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 《圣乔治斗恶龙》 

《帕里斯审判》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帕里斯被宙斯邀请来判定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的美貌,并且把金苹果献给最美丽的女神。三个女神为了赢得苹果,争先恐后诱惑他。天后赫拉说答应让他统治整个欧亚;雅典娜给他永远战无不胜的许诺;而爱神阿芙罗狄忒则允诺把人间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嫁给他为妻。帕里斯最终将苹果交给了爱神阿芙罗狄忒,自此,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被埋下了祸根。鲁本斯在作品中多次描绘“帕里斯审判”的主题,这让他得以展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美的同时,也让他思考由爱情和激情所产生的后果。这个版本的《帕里斯审判》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三位裸体女性身上,人体轮廓线条弯曲而富有动感。在作品中,鲁本斯运用一种不相融合的笔触来表现对象,这种笔触本身就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 《帕里斯审判》 1638年 

《帕里斯审判》的绘画风格是鲁本斯后期受威尼斯画派影响形成的,所以在众多展示鲁本斯神话题材作品的29室,博物馆通过展出提香的《达娜厄与黄金雨》有意识的提及了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达娜厄与黄金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众神之王宙斯化作金雨与幽禁于铜塔里的达娜厄幽会。画中达娜厄半卧在床上,仰望着变幻莫测的天空,在她的旁边一个又丑又老的仆人正用抖开来的围裙承接从天而降的金币。达娜厄毫不掩饰的肉体显得异常娇媚。画面上充满了戏剧性情绪高涨的情节。画家大刀阔斧地处理了色彩与色调的对比关系,表达了形体与色彩、明确的轮廓与柔和的体积塑造之间的一致,整个画面贯穿着内在的运动感与变化复杂的对比关系,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击以及高潮起伏的感受。《达娜厄与黄金雨》是赠送给菲利普亲王的一幅“诗画”,菲利普二世在1553年收到了这幅作品后就将其保存在西班牙皇家收藏中,先是在阿尔卡扎尔城堡,后来又在布恩雷特罗宫,直到费迪南七世在对抗拿破仑的半岛战争失败后,这幅作品才流转到威灵顿公爵的手中。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提香 《达娜厄与黄金雨》 1560—1565年

此外,这一展厅还并置展出了鲁本斯与戈雅(Goya,1746—1828)对“萨坦食子“这一题材进行不同描绘的两件作品,使二者产生生动的对话。“萨坦吞吃自己的孩子“取材于希腊神话,萨坦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争夺神位,决心吃掉自己所有的孩子。与鲁本斯版本极具动感的构图、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令人紧张的食子场景截然不同的是,戈雅版本是极其黑暗恐怖的。《萨坦吞吃自己的孩子》是戈雅晚年在其所居的房子墙壁上绘制的作品。这种阴暗扭曲的壁画,戈雅在家里画了十余幅。而这些壁画后来也被称为“黑色绘画”。《萨坦吞吃自己的孩子》是戈雅“黑色绘画”中最有表现力的画作之一,画作内容极为扭曲。萨坦瞪大了眼睛,在漆黑的背景中,披散着头发将手指紧紧扣住无头的孩子,尸体的手已被萨坦吞入嘴中,黑色的嘴里却没有一颗牙。细看之下观者会发现,尸体的身体比例并不像孩子,更像成人。萨坦没有站起来,没有坐在椅子上,而是一种极为扭曲的姿势在吞噬自己的孩子。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鲁本斯《萨坦吞吃自己的孩子》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戈雅 《萨坦吞吃自己的孩子》

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萨坦可能是现实中害怕失去权力的人的化身。“黑色绘画”是年迈的戈雅在自己的世界里,以绝对的自由进行创作的。这幅壁画不仅成为了这位一生画风奇异多变的画家在其作品中进行现代思考的代表作,也对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其他当代艺术运动,包括文学,甚至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主展厅的北翼展厅(8B、9B、10B室),分别展出了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里贝拉(Ribera,1591—1652)、苏巴朗(Zurbaran,1598—1664)、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克拉拉·皮特斯(Clara Peeters,1594—1657)、拉图尔(Latour,1836—1904)等16世纪以来的名家画作。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格列柯《圣灵降临节》1600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里贝拉《德谟克利特》1630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苏巴朗《圣彼得·诺拉斯科的愿景》1629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苏巴朗《神的羔羊》1635—1640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克拉拉·皮特斯 《有雀鹰,家禽,瓷器和贝壳的静物》

南翼展厅(16B室)则展出17世纪下半叶以穆里略(Jeison Murillo,1617—1682)和卡诺为主要画家的西班牙大师的作品,同时展出了这一时期法国著名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和佛兰德艺术家凡·戴克(Van Dyck)的画作。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洛兰《圣保罗登船》1639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凡·戴克《基督被捕》1618—1620年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凡·戴克 《带刺的冠冕》 1618—1620年

此次展览时间跨度之大、展品之多,不能一一概述。展览的最后,作为与观众告别的作品,在与之相邻的展厅,观者还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在主展厅展出的名家画作,包括提香的《酒神节》和提埃波罗(1696—1770)的《圣灵怀胎》。然而,要想看到其他伟大的作品,比如博斯的《人间乐园》和伦勃朗的《朱蒂丝》,观众还得等到9月中旬。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