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4-16 16:35:00
A+ A-

原标题:80年代的北京:一个土里土气而又浪漫生机勃勃的北京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2019年夏天,阎雷回法国前,把他所有的图片都拷给了我。疫情期间,我没事打开硬盘里他的文件夹,翻到“昨天的北京”,一下便被吸引住了,阎雷的照片看过很多遍了,但单独欣赏“北京专题”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他拍摄的八十年代的北京,让我觉得即熟悉又陌生。

一个在我心目中理想化的乌托邦一样的八十年代的北京,怎么被一个法国摄影师拍得如此世俗化和生活化?仔细一想,也不奇怪,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北京的校园中度过的,在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就是残酷而充满希望的青春,混杂着憧憬、无聊、躁动、孤独,伴随着艾略特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港台流行歌曲,崔健的摇滚乐。

而真实的八十年代的北京的市井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彼时的阎雷用一个外国人好奇的眼光,观察着记录着,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生动而美好的记忆,一个土里土气而又浪漫生机勃勃的照片中的昨天的北京。——那日松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却又热情高涨的年代。“八十年代”这一名词就像一个符号,刻录着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亲历的国家转型和社会文化飞速变迁。

阎雷(Yann Layma),一位法国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时代变化中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从此便和中国结缘,三十多年间,几乎用脚步和镜头丈量了中国每一块土地。

北京,是阎雷当年来到中国的第一座城市。他说:“那时,整座城市笼罩着一片灰色,像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干燥的风吹得噼啪作响,到处都是煤球的气味。”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长安街。摄影/阎雷

那时候,很多人的着装还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篇一律的黑蓝灰色系。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统一的着装下,到处可见红色标语。还未完全开放的中国,让阎雷感觉无法“捕捉”真实的中国。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长安街。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长安街。摄影/阎雷

慢慢地,阎雷看到了看似简朴的灰色氛围下的中国,隐藏着种种微妙的变化和激荡。他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中国:夜幕下的紫禁城紫色城墙外,同性恋者在寻欢求爱;秘密的地下舞会上,年轻人开始学跳迪斯科;在一座体育馆里,中国一家股票交易所开门营业了。

改革开放的萌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古都北京的面貌——老北京的传统和新时代的变革并存。

让我们将时间拨至八十年代,

通过阎雷的镜头,一起回望那个难忘的年代……

那是一个除了黑蓝灰,大家都极其迷恋“国防绿”的年代。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北京站。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故宫。摄影/阎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绿军装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依然流行,如果能穿着绿军装在天安门跟前留个影,甭提有多骄傲!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故宫。摄影/阎雷

小朋友要是穿身绿军装,再扎个棕色武装带,神奇十足地往那儿一站,一定会成为焦点。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摄影/阎雷

如果再配上一把玩具手枪,那屁股后面肯定追着一群跟屁虫。

夏天左手一个玻璃瓶汽水,右手一个义利面包,是当年北京小屁孩最简单的快乐。

到了秋冬,卖糖葫芦的小贩走街串巷吆喝“葫芦冰糖儿……”,小孩在屋子里就坐不住了,默默地盘算家长兜里的钱……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而大人们则忙着买冬储菜,大白菜、土豆、萝卜,顺带提溜点雪里蕻之类的可以腌制的菜。过去,北京冬季蔬菜少,价格高,入冬前备好一个冬天吃的蔬菜就很有必要了。

存菜以大白菜为主,每家少则几百斤,多则千来斤,一车车的冬储菜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北京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塔那么高”。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摄影/阎雷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有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再到后续的菜篮子工程,超市里一年四季都供应着新鲜蔬菜。但是,很多年纪大的人依然保留着购置冬储菜的习惯。

到了春天,北京各大公园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用现在的话说,去公园“打卡”是必修课。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天坛。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香山。摄影/阎雷

但风沙也是春日里让人头疼的事之一,“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围纱巾成为一些爱美女士的防护妙招。(PS.别问我怎么知道,问了就暴露年龄了!小时候,我妈就是用这个围着我的头!)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摄影/阎雷

当然,年轻人对于美的追求不止于此。健美裤、拖地裤、夹克衫、喇叭裙、A字裙等纷至沓来,喇叭裤配蛤蟆镜是街头混混的标配,听说当年我大伯就因为这身装扮被我爷爷胖揍一顿。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7年,北京琉璃厂。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地坛公园。摄影/阎雷

那时流行的服饰,很多至今仍然流行。记得中学时,我买了件自认为很潮流的蝙蝠衫,回家后向我妈炫耀,谁知我妈不屑地说:“我年轻时就穿过了。”

果然,时尚是个圈啊!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三里屯,民众在黑市购买牛仔裤。摄影/阎雷

除了大人,小朋友们的着装也很时尚,五彩缤纷的衣服配上红领巾,朝气迎面扑来。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谁要是穿身格子小西装、小马甲和小皮鞋,那指定是这条gai最靓的崽!夏天,男孩子多是短裤、背心,女孩子多是小花裙,脚上统一都是塑料凉鞋。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故宫。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王府井百货。摄影/阎雷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港台发廊传入北京。旋转的三色灯和橱窗、店内贴满留着新式发型的港台明星的海报,成为它们的标志。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8年,北京,长安街。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后期,烫发逐渐普遍起来,爆炸式卷发是很多女生恋爱、结婚时热衷的造型。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八达岭长城,新人在拍摄婚纱照。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故宫。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个人”慢慢从集体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自由恋爱,逛街和逛公园成为情侣们约会的主要地方。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颐和园。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整个社会思想观念还不是很开放,像现在这么开放地在公共场合搂抱接吻的还是比较少见。

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挣脱枷锁,拥抱一切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各种文学艺术书刊、报纸大量涌现,全然一副不问来路、照单全收的架势,这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所致。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北京站。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7年,北京,北京大学宿舍。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如今再也看不到了,那个人人怀揣诗集、小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陈丹青曾说:“直到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80年代那种争论、那种追求真理、启蒙,种种傻逼式的热情,好像消失了。群居生活没有了,个人有了自己的空间,出路多了,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多,大家相对地明白了、成熟了,也更世故了。”

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你开始怀念起小时候大家坐在胡同口唠嗑晒太阳的晌午,怀念小时候看老大爷提笼遛鸟、斗蛐蛐的清晨。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摄影/阎雷

那时候,大爷们还热衷于练气功。八十年代末,全国忽然刮起了一股全民气功热的风潮,人们笃信气功可以强身健体,甚至包治百病。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长安街。摄影/阎雷

除了气功,还流行着一种据说是来自西方的群众健身活动——飞盘。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天坛。摄影/阎雷

忘不了每次去副食店打“二八酱”时偷偷尝一口的窃喜,固执地认为吃涮肉就得配麻酱,澥麻酱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三里屯。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王府井百货。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8年,北京,三里屯。摄影/阎雷

怀念坐在爸妈的大梁自行车后座去上学的日子,你有多久没有抱过父母了?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雍和宫。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末,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几乎是北京每家每户出行的主要工具。条件好的家庭把出行工具升级为摩托车,甚至汽车,这算是当时的“奢侈品”。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7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三里屯使馆区。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时,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当时的老式绿皮火车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多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北京站。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北京站。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初,通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繁华的街道上开始出现。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7年,北京,前门。摄影/阎雷

普通家庭也开始有了收音机、电风扇等电器,条件好的可能有电视机、电冰箱。那时,谁家要是有台电视机,到了晚上,大伙都会围坐在这家一起看电视,来晚的就只能站在门口了。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北二环。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国子监街。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7年,北京,王府井大街。摄影/阎雷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6年,北京,人们用计算机学习贸易。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后期,电脑是少数人才能接触到的高级电器。而如今,手机、电脑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一家人也各自捧着手机少了沟通。短短四十年,历史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镜头下80年代的北京:土气而浪漫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阎雷

一直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人们都很怀念八九十年代,后来我在一部电视剧的最后一段台词中找到了答案:怀念那个时期,怀念那个胡同,并不只是怀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妈妈的青春,朋友们的青春,和我所有爱着的青春。

我们只是怀念那些蓬勃向上的青春,像后来的孩子怀念今天一样。

(图片来源于北京日报客户端及网络)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