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寻羌》:羊皮鼓敲击着灵魂的迁徙与回归

澎湃新闻 2019-11-28 10:08:58
A+ A-

纪实电影《寻羌》海报。

纪实电影《寻羌》海报。

“这么大个城市,怎么尽是汽车的味道、火锅的味道,怎么就是闻不到神的味道,也闻不到鬼的味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700多位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山寨迁往他乡,羌族人杨贵生在大城市车水马龙中感叹。九年时间,即使已在他乡安顿妥当,生活安泰,老一辈羌族人依然心心念念要回乡祭祖请神。

导演高屯子用十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了夕格羌人在“5·12”大地震后的生活状态、迁徙和回归的历程。11月25日,在上海“沪 Are You·2019 诗歌的无界场”上,纪实电影《寻羌》作为开幕影片,以“迁徙与回归”为主题,举行电影展映分享会。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屯子联合公益机构,在四川阿坝州政府支持下,发起旨在帮助高山羌寨妇女就业,保护非物遗产“羌绣”的“一针一线计划”,使上万名灾区妇女灵活居家就业。走进深谷高山,高屯子发现,一群高山羌人一直在保存和延续着这个民族的许多古风雅俗。

《寻羌》:羊皮鼓敲击着灵魂的迁徙与回归

2009年,政府已经做出最后的决定:将夕格和隔山相望的直台村,迁往成都以西约一百公里的邛崃南宝山。夕格距离汶川县城不远,四面高山阻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也由此成为了全乡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他们敬畏天地、敬重祖先、珍爱生命的精神与信仰,或许能给当下享受物质富有、生活便捷却又时而迷惘时而空虚的都市人群给予一些慰籍与启示。他们在迁徙与回归的过程中,经历着失落,也坚守着内心的信仰。今天,我们同样‘迁徙’在城与城、城与乡之间,我们何以为家?如何心安?”高屯子于是决定记录下夕格羌人释比(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可以连接神灵的人)在大地震之后敬天祭祖、耕种劳作的生活状态和迁徙与回归的历程。

“我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羌族释比,但我深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潜藏着与不同空间维次的生命交流,与天地万物感应的能力。”高屯子说,既便是与祖先神交、与天地通灵的释比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殆尽,但人类对生命终极的关怀,对天地精神的追问,是不会被物欲和妄念长久蒙蔽的。

《寻羌》完成后,获得了业界的肯定,陆续拿下了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民族文化传承奖、第3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金收藏奖等多个奖项。

展映分享会。

展映分享会。

展映分享会上,高屯子和观众们讨论了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一问题。他说,在过往和朋友们的聊天中不少人抱怨“我们中国人最可悲的就是没有信仰”,他不同意这一观点,“我们五千年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从来没有断过,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中华民族屡遭劫难没有解体,有这么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没有信仰可能吗?一定要有个宗教形式才叫信仰吗?如果真要说,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敬重、对先贤的敬仰,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它没有成为一个宗教形式。它不需要宗教和哲学带来的高度。真正的高度就是将理论和宗教的艰生混涩的语言转化成大众语言。”

知名媒体人杨锦麟在观影后表示,迁徙不仅是羌族这个古老民族的宿命,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宿命。“这部电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们一直在寻根,但实际上不知道根在何处。我们说‘安土重迁’,其实那只是我们的梦。无论是当下的改革开放40年,或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凝聚我们的血性的。”

释比杨贵生在现场敲起了羊皮鼓。

释比杨贵生在现场敲起了羊皮鼓。

《寻羌》的主演羌族释比杨贵生也来到了现场,敲起了羊皮鼓,千百年传颂不息的还愿诵辞从他口中唱出:“哎……我释比跳起感恩之舞/自古天地间就铺展着一条感恩的神路/我戴着金丝猴皮帽/穿着羊皮大法衣击鼓舞蹈/我的皮靴踩踏着愿舞的节拍/我亲爱的观众/你可以笑我的羊皮鼓/但不能笑神啊/我不远千里来还愿/我昼夜兼程来感恩/感恩神 感恩每一个平凡的人。”

据《寻羌》执行制片人李鑫闻敬介绍,此次主办方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飞幕”,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使用使用小程序听声音识别正在播放的电影片段,分享片段给好友。被分享的好友既可以看到你识别的电影片段,还可以领取《寻羌》免费电影票一张。

“希望大家把好电影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跟随《寻羌》,一步步走向深谷高山,找回自己生命的源头。”李鑫闻敬说。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