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档《复联4》的藏语电影 在商业夹缝中求生存

2019-04-28 10:29:21    第一财经
A+ A-

原标题:撞档《复联4》的藏语电影,商业夹缝中的“藏地新浪潮” 

撞档《复联4》的藏语电影 在商业夹缝中求生存

近期上映的新片中,《撞死了一只羊》(下称《一只羊》)是敢于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下称《复联4》)正面交锋的国产电影之一。结局是毫无悬念的惨烈,《一只羊》的首日排片占比是1.2%,《复联4》是92.8%,后者毫无疑问是二季度电影大盘触底反弹的救命稻草。

从片名到演员阵容,《一只羊》看上去没有任何票房号召力。实际上,影片去年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导演万玛才旦是近年来屈指可数的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肯定的中国导演之一。他的上一部电影《塔洛》拿到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7年暑期全国公映后,票房定格在111.9万元。

万玛才旦是藏族导演、作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使用藏、汉文发表中短篇小说40多篇,译文20多篇,获得多个文学奖项。过去14年中,万玛才旦创作了六部剧情长片。导演谢飞评价他,拍自己民族生活的文艺片没有不成功的:“他非常勤奋,风格、个性越来越鲜明,坚持拍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无可怀疑。”

“虽然我拍摄的是藏族题材的电影,但绝对不止是给藏族人看到,希望所有的观众都能理解它。”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万玛才旦说:“以前很多藏地电影,可能会强调风景化的东西,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会做相反的处理,把人的处境强化出来,所以它们不仅仅只是藏人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是每个人的故事。”

藏地新浪潮

某种意义上,因为万玛才旦,藏地人民开始关注电影这门艺术,电影开始正视藏区真实的日常生活。

早期藏区题材影片,均由非藏族导演拍摄,比如李俊的《农奴》、田壮壮的《盗马贼》、冯小宁的《红河谷》等。这些电影在影史上都有不俗的地位,有着意识形态、艺术探索、商业诉求等不同着力点,但无一例外以他者身份观察和介入藏区的人和生活。

“藏语电影”的开创者,这句评价放在万玛才旦身上并不夸张,他拍摄于2005年的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是中国百年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拍摄、藏族演员出演,并且以藏语为对白的电影。他接下来的一系列创作《寻找智美更登》、《人与狗》等均在藏区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中引起震动。

工厂大门影业执行制片人王磊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万玛才旦电影的惊艳感受。“在《寻找智美更登》之前,以我狭隘的理解,少数民族电影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但万玛才旦的电影带来的艺术的激荡持续了很多年。他的电影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藏地。藏语是他的母语,藏族是他和角色的身份,藏地是故事的发生地,但是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呈现的语言风格都是世界性的。他没有像以往藏族题材电影那样做奇观化处理,你会看到人性本质,会发现人的情感是共通的。”

在拍摄和创作的同时,万玛才旦同时提携对电影有兴趣的藏区青年,将他们带进藏人很难进入的电影圈子。藏族青年导演拉华加正是高中时在电视上看到了万玛才旦的访谈,开始萌生从事电影行业的梦想。后来,拉华加进入万玛才旦的剧组,并在《塔洛》担任执行导演,去年导演了处女作《旺扎的雨靴》。曾参与万玛才旦电影的美术师松太加、录音师德格才让也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些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收获颇丰。藏族导演,作为一个富有才华和创作活力的群体被电影圈所认知,他们被定义为“藏地新浪潮”。

撞档《复联4》的藏语电影 在商业夹缝中求生存

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将西藏神圣化、奇观化描述的同时,藏族导演几乎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祛魅和反思。他们更多从人而非族群的角度出发,呈现人的处境和精神世界,在万玛才旦的电影里,延续着藏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和思考。

在青海贵德出生,而后前往北京求学工作十多年的万玛才旦说,他在纯粹的佛教信仰中长大,出走之后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对原有的信仰会产生一些怀疑。“一方面,这样的经历可以让你站在文化的内里,看待自己的民族,另一方面又拥有了外在的审视,和过去的自己相比,多了更客观的视角,看待某些问题的时候会更加清晰,能够更敏锐地观察到宗教和世俗层面的荒诞性。”

《一只羊》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思考,不过使用了和此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电影语言,呈现出一个强烈风格化和寓言化的世界。

打开藏语电影的院线之路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万玛才旦以藏族谚语提炼出《一只羊》的意涵。这是一个现实、回忆、梦境三重时空交错的故事。怪诞的片名泄露了故事的缘起,卡车司机金巴在可可西里荒无人烟的公路上撞死了一只羊,随后又碰到了一位与他同名的杀手,进而展开了一段复仇与救赎的故事。

万玛才旦告诉记者,康巴藏地有一种复仇的传统:“在藏地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有些传统是好的,但有些是不好的。就像复仇的传统,它暴力而血腥,周而复始,延续了一代又一代。我自己作为族群的一员,当然希望终止这样的传统。”

《一只羊》是在万玛才旦同名小说和作家次仁罗布的《杀手》基础上改编而成。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先锋文学的兴盛,西藏也涌现出一批作家,他们的创作多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与万玛才旦影片的自然主义基调不同,他的小说创作中也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在梦境虚实中游走,《一只羊》更贴近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

万玛才旦告诉第一财经,在看完《杀手》之后,他觉得很亲切也很熟悉,他也写过很多类似的小说,但是那时候受到现实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很难通过电影表现这样的故事,所以只能在现实题材中选取一些素材做成剧本,再拍成一些写实风格的电影,“这一次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实现与以往写作经验更接近的表达。”

藏语电影之前很难有进入院线全国公映的机会,但从《塔洛》到去年松太加的《阿拉姜色》,慢慢在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当中。可以看到,在万玛才旦导演个人品牌逐渐建立之后,资源开始对他的创作感兴趣并跟进。这一次,王家卫的公司泽东影业是《一只羊》出品方之一,为剧组提供了国际化的资源。音效杜笃之、配乐林强、剪辑张叔平,都是曾经和王家卫合作甚密的电影人。他们的加入,为万玛才旦新片所呈现的寓言式风格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除了汉族导演张扬拍摄的《冈仁波齐》拿到1亿元票房,其他藏族题材电影在票房上并没有产生多少热度。万玛才旦说:“应该看到这样的现实,中国电影市场还是以汉语为主的电影市场,所以面对少数民族题材这样的电影,一定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但我觉得肯定会慢慢好起来。”

在首映礼上,王家卫谈到撞档《复联4》的事情:“从行业的角度,我们先定了这个档期,《复联4》定了之后,其他戏都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走,但走到哪里呢?在当下这个市场里,艺术片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终于有一条艺联专线,如果我们退了,基本上等于自我放弃。”上映前夕,片方宣布变更上映范围,由全国变更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及片方指定影城上映。

在王磊看来,虽然对于藏族导演及藏语题材电影的关注变多,但藏语电影的创作环境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这是他作为制片人在一线最深切的感受,由他担任制片人的万玛才旦下一部新片正在后期当中。“从十年前到现在,可能制作经费稍微多一点,创作依然艰难,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推广也要花费更多心力。”

王磊认为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比过去更好,但商业电影肯定是主流。“艺术电影没有办法和商业电影抗衡,肯定会被碾压,市场需要更完善的艺术院线发行系统的建构。另一方面艺术电影成本低,回收压力少,甚至很多艺术片回收情况比商业片好。这就是市场上还有艺术片的原因。”他告诉记者,万玛才旦的影片过去在法国、美国都有小众院线发行,“中国的艺术电影能够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电影抗衡,这方面商业电影还做不到。虽然艺术片资源更少,但是可以依赖创意,比商业电影做得更有意思,只是需要更努力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