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地球知识局 南城赛金花 2022-04-22 11:41:13
A+ A-

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北京老城可谓我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

道路横平竖直、建筑对称排布,是北京城市格局的最大特点。自永定门到天安门,从故宫博物院到钟鼓楼,这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都贯穿于一条长近8公里的“中轴线”之上。

在北京二环内及周边,有很多门、很多海、很多坛它们以故宫以及中轴线为核心分布开来真正要德配天地、日月交辉

分布图▼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但是,这条正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竟然是歪的?

这并非完全的正南方向(图:壹图网)▼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中轴线的秘密

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庸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六朝古都”,北京的城建规划遵循的正是中庸思想。中轴线作为宫城营建方向的参照,为什么却向西北方偏斜了2°。

是有一定角度的▼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其实,北京中轴线从元朝营建元大都时就是歪的。明清两代后续在中轴线上修建的故宫、天坛、先农坛等地标建筑,都是基于元朝时的中轴线。

不光中轴线是歪的,长安街也并非正东正西此外,天坛也是歪的。

一众建筑都被“带歪”了▼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关于北京中轴线方向略向西北偏移的原因,众说纷纭。公元1266年,刘秉忠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营建元大都。刘秉忠此人不仅通晓阴阳、精于术数,而且做事小心缜密,由他亲自“经画指授”的中轴线出现了偏斜,绝不是没有理由的。

而忽必烈的一句:“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更是给中轴线偏斜之谜,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元大都也是大城市相比明清北京城,整体靠北南部与明清北京城重叠▼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关于中轴线的方向,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十分有观众缘:传说当年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当年女娲补天斩龟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断之后,天向西北倾斜。中原皇帝作为天子,上承天意,作为皇权象征的宫城也必须向西北倾斜,以展示天授君权、天人合一的法则。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位,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鸿烈解》俄罗斯馆藏宋本)▼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诸如此类充满想象力的猜测其实还有不少,不过大多是后人牵强附会,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目前关于中轴线方向歪斜的原因,也有几种有据可查的主要说法。

第一种说法:

即所谓“独树将军”说。根据清代徐氏铸学斋抄本《析津志》记载,刘秉忠划定的元大都方向,是以元代的丽正门和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一棵树作为两个坐标点,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线并延伸。而这也是北京中轴线的来历。

丽正门是元大都的南大门,非常重要位于明清北京城的正阳门与午门之间▼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之所以选择一棵树来确定方向,是因为元人在建筑风水学方面的讲究。就如同现代人装修,在正对门的位置往往会设计一个玄关,防止外人窥见屋内。元人会在门外正对着大门的位置,放置一块石碑,这块石碑被称之为“石敢当”。

丽正门外的这棵树,就发挥着“石敢当”的作用,拱卫着元大都的风水。

第二种说法:

元朝不止一座都城,除了位于燕山以南的都城——大都外,在燕山以北还有一座上都。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再往北走一点就是元上都遗址(图:图虫创意)▼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处在北京正北略偏西一点的位置。若将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270公里,则基本能与元上都连成一线(实际上仍有一定的误差,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了5公里多)。

从北京到元上都遗址,有一个十分相似的角度▼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中轴线为“两都连线”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支持者认为这个误差,是因为当时测量方法的局限而产生的。

元上都遗址(图:google map)▼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第三种说法:

元大都的中轴线本来就是指向正南正北的,但在实际施工时遇到了问题。

按照这种说法,元大都原本设计的中轴线,轴心为积水潭的最东端一点。在修建城墙的时候,东侧城墙位置上遇有低洼地带,必须向西收缩一点,这样中轴线也整体向西移了一段位置。

就这么稍微一移动,中轴线的中段部分竟然处在了积水潭的水面之上,水面又怎么能搭建起建筑来呢?

于是施工者采取了让中轴线南段不变,北段西移的权宜之计,南北两段发生错位,这就造成了今天中轴线偏斜的现状。

按照这种说法由于东城墙外的低洼地形,导致城墙向西缩进,进而导致城内出现了南北两段错位的中轴▼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对称的秩序与艺术

元朝统治结束后,北京这座连通中原、东北与蒙古高原,又有燕山之险的古都,仍然是明清两朝建都的首要选择。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之上营建了新的京城,清代京师则基本保留了明代都城原貌,并进行了扩建。

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北京中轴线上,由43座古建筑组成的宏伟的大建筑群。

明清北京的内城+外城轮廓基本等于今天的二环这一连串地名,生活在北京的人相比非常熟悉了▼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秩序与规则,既是北京的设计特点,也是建城思路。而中轴线,就是这种特点和思路的集中体现,北京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都均匀排布、分布于中轴线的两边。

很多地点如今只剩一个地名了但格局到今天仍保存得颇为严整▼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梁思成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定义是: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

如今,即使北京城区远大于古代,中轴线仍然肉眼可见。

在图中找到奥森、故宫、天安门、永定门、大兴国际机场(下图拍摄时间大兴国际机场尚未建成)

(图:shutterstock)▼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那么中国古人认为的“世界秩序”又来自哪里?答案是天上。为了显示君权天授,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来自于天,夜空中星辰排布的规律,自然也应该得到地上的人的借鉴。

位于建国门的古观象台值得一看(开头地图有位置)明清皇家天文台,将近600年历史(图:壹图网)▼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所言,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中轴线上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很多都暗合星象,以夜空中星辰排布为鉴,映射着古人对天上秩序的理解。

去一次天坛,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在“皇帝诏曰”前面是“奉天承运”。

天坛倒影,图:壹图网▼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古人的观念往往朴素,且相通元上都又何尝不是在腾格里笼盖之下(图虫创意)▼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如此,规划严整、建筑排布井然有序的京城,对于王朝帝国来说,便能向境内往来的臣民,以及四海朝贡的使臣,展示国家机器如何在皇权之下,精密而规范地运转,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皇家威严。

从神武门向南,最远能看到哪个门(图:壹图网)▼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除了星象所映射出的“秩序”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一些营国理念,也在中轴线上展现地淋漓尽致。比如出自《周礼》的“左祖右社”,是源于先秦时代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在宫殿的左前方祭祀祖先、右前方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在故宫(宫城)外面,其实还有一道“皇城”其四面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左祖右社”就位于宫城以外,皇城以内。

图:《京师城内首善全图》局部▼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在故宫(宫城)以南,天安门以北,太庙和社稷坛正如同镜像一般,分列排布于中轴线的两边,这正是一种中国式兼容并蓄的哲学。北京城在中轴线统率全局的布局“方针”下,将“左祖右社”的营国理念传承了千年。

太庙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往往都有一条或数条河流横穿而过。而城建规划,基本都取决于河流河道的形状。如甘肃兰州、荷兰鹿特丹都是典型代表。而北京,则是一个例外,甚至是全球布局结构最为特殊的大城市。

因水而生、靠水吃饭的城市,尤为明显▼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由北京中轴线贯穿的城建布局,背后蕴藏、并向世界展现的正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空间想象。

这条线如今还在延伸,从北京旧城往北,奥体中心内的鸟巢、水立方,体现了新时期中国人健康、奋进的新时代精神。往南,从南苑机场候机楼到大兴新机场,是对世界的进取与包容。

环越来越多,轴越来越长▼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跟文化名家,走进北京城

从金中都开始,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有近千年。若从燕京蓟城算起,那北京就是2000多年古都了。

千年悠久岁月,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文明的冲突、王朝的更迭、战火的洗礼。见证过盛世繁华,也见证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不曾停止,但漫长岁月沉淀下的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纵使这座城已千年万年也要和每个普通人一样,迎接一个又一个春天

(崇文门东大街-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图虫创意)▼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北京中轴线拥有14处文化遗产、43座古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内核、传承它的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北京是城与墙组成的,是历史与遗产组成的。

宫城内紫禁城,图:壹图网▼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北京也是老人与孩童组成的,也是命运沉浮与人情冷暖组成的。

宫城外什刹海,图:图虫创意▼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中国有着上千年深刻而又独特的文化,然而许多书籍和其承载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散佚;许多精美的器物和建筑,在近代的炮火中摧毁。

所幸我们还有很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的物证。肇始于克里特岛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最终因西方文艺复兴而传播于世;已经消亡了的希伯来语,能靠以色列犹太教信仰者的坚持而复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则应该更具有生命力,也更需要向我们的年轻人群体去普及,使之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