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古代历史上的“奇葩”状元

新京报 2021-06-08 11:56:48
A+ A-

在媒体对历届高考状元的追踪采访中,我们经常发现,“学霸”中也不乏“捣蛋鬼”,古代历史上的状元们同样个性鲜明,有些状元更是有一段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

《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章宪法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5月版。

《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章宪法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5月版。

状元曾是“高考移民”

1300多年的科举史,科场舞弊案不足30起,完备的科举制度,将各种意外降低到了极限。但是,只要是政策,都会有对策。古代科考,常被人钻空子的,就是“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人们并不陌生。方法很简单:

录取分数线高的地区考生,“移民”到录取分数线低的省份或地区。如果移民到国外,考上名牌大学的机率就更高了。


古人打小抄的方式。

古人打小抄的方式。

古代没有“移民”国外这一说,主要是在文化发达与欠发达的地区动脑子。核心的一条:古今都采用划地区录取这一规则。

明代的会试录取,分作三大块:南方,北方,中西部地区。南方文化最为发达,录取的难度最大;中西部地区文化欠发达,这要是南方考生把户籍移到中西部地区,一定能捡到大便宜。

江南贡院·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时期,贡院是古代科举制考试的场所。

江南贡院·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时期,贡院是古代科举制考试的场所。

乡试与童生试,录取的名额是划分到各省府、县的。而不同省份之间,不同的府、县之间,教育水平明显不一样。所以,明清时期,常有福建考生,将户籍移到台湾府。

台湾,那时的教育水平哪能跟福建比呢?这样考上的概率,不知要增加多少倍。这种投机取巧,是谓“冒籍”。“冒籍多一人,则土著更少一人”,文化落后地区的考生那就更难了。内地其他省份,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人人都懂的道理,官方肯定要严加禁止。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状元张謇,就差点栽在“高考移民”上。

张謇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市海门)人。

张謇出生于小康家庭,但祖上三代都无人当官,也没有人考过功名,这就叫“冷籍”。冷籍并非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相对于“暖籍”考生,冷籍考生报名的“担保”(具结)手续十分苛严。

张謇的老师宋璞斋,对科举规则熟悉,路子也多,帮张家想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将张謇改名张育才,冒充如皋人张驹之子,参加如皋县的县试,这就是典型的“冒籍”。但是,张謇“冒籍”,不是因为如皋的秀才比海门好考,目的是取得应试资格。

清光绪江南省乡试汪铨准考证。

清光绪江南省乡试汪铨准考证。

但宋先生没有料到,他选的这个如皋人张驹,极不厚道。张謇考上了秀才,张驹的敲诈就开始了。贪欲没有止境,张謇的父亲被张驹勒索得快要破产,二人的关系也就闹崩了。好处没了,张驹一不做二不休,将张謇“冒籍” 的事给举报了。

“冒籍”的后果很严重,最轻的就是取消功名。但是,张謇遇上了一个好官:通州知州孙云锦。孙云锦知道平民的苦衷,亲自多方斡旋,最终争得礼部同意,将张謇的学籍从如皋划到了通州,保证了张謇顺利参加后续的科举。

光绪二十年(1894),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特设恩科会试,四十二岁的张謇夺得状元。

张謇与梅兰芳合影。1922年,张謇与梅兰芳等在味雪斋前合影。自左向右依次为: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

张謇与梅兰芳合影。1922年,张謇与梅兰芳等在味雪斋前合影。自左向右依次为: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

在现代化大潮涌起的时代,张謇取得了历代状元无从取得的成就: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为今天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创始人;张謇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贡献良多。

科举违规,风险巨大。中国科举史,险失这位“状元实业家”。没有孙云锦,那将是怎样的憾事啊!

状元聪明得像个“傻子”

尹枢是唐贞元七年(791)辛未科状元,这位状元,根本就不像一个状元。

尹枢参加考试时七十多岁,年逾古稀。老爷爷拿到试题一看,唰唰地写完了。时间还早,老爷爷在考场睡觉不像睡觉,答题不像答题,一本正经地坐着发呆。

辛未科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杜黄裳,巡视时发现竟有考生竟在耗时间。幸亏不是上课,否则尹枢肯定要挨一戒尺。

《县学图》,节选自光绪二十八年石蕴辉绘乐清县志县学图。古代供读书人读书的学校。(本文插图均来自《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

《县学图》,节选自光绪二十八年石蕴辉绘乐清县志县学图。古代供读书人读书的学校。(本文插图均来自《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

杜黄裳有点好奇,凑上去瞧了瞧尹枢的试卷。咦——不仅答完了,答得还挺好。好吧,你继续发呆吧。

尹枢其实挺有学识,七十多岁还未考中,是因为唐朝的科举还不是太规范,无论评卷,还是录取,“走后门”现象也同样存在。

主观性过强,录取的偶然性就大。录取的一般都优秀,未录取的不等于不优秀。三场试毕,尹枢进入了录取名单。杜黄裳是第一次担任主考官,细节问题不是太熟悉。

考完之后,杜黄裳对众举子道:“诸位学士,谁来帮我一把?”

考官就是老师啊,学生帮老师,会不会是个“坑”?精明的考生,一个都不开口。

尹枢楞楞地走上前:“您有什么吩咐?”

杜黄裳道:“没有人写榜啊。”

尹枢来劲了:“这个我行啊!”

于是,杜考官报一个,尹爷爷写一个。写到最后,杜考官发现“状头”的位置是空的,也就是还缺一个状元。

古代历史上的“奇葩”状元

官制科举图,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官制科举图,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杜考官问:“这里写谁较好?”

尹爷爷咧着嘴:“嘿嘿,非老夫不可!”

杜考官一怔,转念一想,尹爷爷还真是个合适的人选。

尹枢就这么当上了状元。

《太平广记》《唐摭言》记载的“尹枢自放状头”故事,大体是可信的。科举制度完善后,再也没有这么中状元的了。

考终命,选自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二册。描述的是80岁老翁上榜,喜极而死的画面。松江县试,有个80岁的老翁前来应试,颁榜时发现自己名列前茅,兴奋过度,乐极生悲,死在了路边。

考终命,选自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二册。描述的是80岁老翁上榜,喜极而死的画面。松江县试,有个80岁的老翁前来应试,颁榜时发现自己名列前茅,兴奋过度,乐极生悲,死在了路边。

“花榜状元”赛金花

历史上的状元,大多有名。但是,除了家谱,一般很少见到状元夫人的名字。状元洪钧,是唯一一位被夫人盛名压倒的状元。 

洪钧,其实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洪钧高中状元。这一年,洪钧恰好步入“而立”之年。

三元及第牌匾。

三元及第牌匾。

状元的官场起步,通常是翰林院修撰,洪钧由此官至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洪钧身处的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状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洪钧改行外交领域,出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西方的外交礼节,大使都要带上夫人。可是,状元洪钧的原配夫人回答:不干!

中国的妇女,通常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到国外去抛头露面,这不是丢人现眼吗?

光绪十三年(1887),状元洪钧回乡守孝,见到了年轻貌美的傅彩云。洪状元对彩云一见倾心,遂纳之为妾。时年,洪状元48岁,傅彩云年仅15岁。

状元夫人傅彩云,知名度好像不太大。广为人知的,是她的“网名”(艺名)“赛金花”。这一说,恐怕就没有人不知道了。

古代历史上的“奇葩”状元

赛金花,安徽黟县人。幼年时,就被人卖到苏州的“花船”上为妓。职业不太光彩,场面却见得太多。普通中国妇女,提到“洋鬼子” 难免畏惧,赛金花压根没这种意识。

公使夫人赛金花,与丈夫一样十分称职。她在柏林居住数年,到过圣彼得堡、日内瓦等地,周旋于德国上层社会,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见了,都对公使夫人连连夸赞。

但赛金花也是命运多舛的人。洪钧回国后,晋升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十八年(1892),洪钧被人弹劾。抑郁成疾,次年病逝。

赛金花曾经是妓女,这身份丈夫在世时没人敢说,丈夫一死,赛金花在洪家就待不住了。光绪十九年(1893)秋,赛金花离开洪家,在上海重操旧业:租了两间房,买了两个姑娘。赛金花精通广告营销,打出两张牌:“状元夫人”“公使夫人”。

赛金花在上海滩,也被人称作“花榜状元”。

古代历史上的“奇葩”状元

“状元”与“花榜”放到一起,另一个状元肺都气炸了。

陆润庠,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状元。状元陆润庠对上海知府说,你得“扫黄打非”,否则你对朝廷怎么交待?

上海呆不下去,赛金花北上天津。天津又呆不下去,赛金花搬往北京,干的还是老营生。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赛金花因此名载史册。

清廷与联军开战,导火索是德国公使被杀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遗孀要求处死慈禧,赛金花对公使夫人极力劝慰,成功地解决了“克林德事件”。

八国联军入宫。

八国联军入宫。

目睹八国联军的大肆屠杀,赛金花挺身而出,游说联军元帅瓦德西。赛金花在随丈夫出使德国时,恰好结识了瓦德西。赛金花对这位旧相识说:“军队贵有纪律,德国为欧洲文明之邦,历来以名誉为第二生命,尤其不应该示人以野蛮疯狂。”

由于赛金花的努力,瓦德西禁止联军士兵焚烧紫禁城泄愤,也没再杀更多的无辜者。赛金花也因此一度被京城人称她为“ 护国娘娘”。

这段往事,赛金花曾亲笔题写了这样一段话, 至今保存在博物馆中:“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

“花榜状元”赛金花,应该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状元“陈世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中状元,意味着身份、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状元由此变心、变质,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应该是存在的。

广为人知的故事,首推《铡美案》。京剧《铡美案》中有一段唱词:“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爷的大堂上,[摇板]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古代历史上的“奇葩”状元

铡美案年画。

铡美案年画。

寒门子弟陈世美,高中状元后经不起富贵荣华的诱惑,为了当稳驸马,不惜杀妻灭子,这种人确实够可恨的!

陈世美是不是古代状元?《包公案》的故事背景是宋代,小说其实出自明代。科举史料中,宋代没有状元陈世美,明代也没有状元陈世美。有人考证,陈世美的原型是陈熟美,即陈年谷。但是,有《包公案》时还没有陈年谷,并且他也不是状元:陈年谷是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三甲进士,顺数第三百九十二名,倒数第八名,跟状元的距离不是一般的远。活脱脱的伪考证!

文艺作品,虚构是必须的。科举史上,有没有类似陈世美这样的状元呢?有,还真是宋朝的。

张孝祥,南宋著名的词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参加礼部试,得了个第一。已经连中两元的张孝祥,接下来就要参加殿试。不过,张孝祥“三元及第”的想法是没有的。

为啥?与张孝祥一同参加殿试的人中,有个考生名叫秦埙。秦埙不太有名,他爷爷就太有名了——宰相秦桧。秦桧连岳飞都能弄死,弄死个张孝祥,还不像踩只蚂蚁?

出人意料的是,放榜时状元居然不是秦桧之孙秦埙,而是张孝祥!

爆出罕有的“三元及第”,老张家拿着喜报,心情比拿着“病危通知书”还难受。宰相秦桧,能得罪得起吗?秦宰相不是肚里能撑船,秦宰相是肚里能吞船!偏偏,张孝祥又有个不大不小的把柄。张孝祥是个风流才子,年轻时跟一个李氏姑娘好上了,弄大了人家的肚子,还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张同子,据说当了神仙。

老张家没办法,说姑娘你回家吧,孩子你也带走,你要多少钱我们给!张家将李姑娘送回了老家,李姑娘当了道姑,私生子做了道童。生怕夜长梦多,张家立马让张孝祥娶仲舅之女时氏,把张孝祥与李姑娘的事给遮挡掉。

秦丞相后来并没有找张孝祥的麻烦,这不是秦丞相变好了,而是他太聪明。秦桧权势太大,连高宗都不太放心。高宗授意不让秦埙当状元,就是要敲打敲打秦桧,意思是这天下是我赵构的,不是你秦桧想咋地就咋地!秦桧再猖獗,遇上皇帝还是要绕着走的。

张孝祥的状元当稳了,心里老是后悔难过,经常填词,什么《念奴娇》《雨中花慢》《木兰花慢》《转调二郎神》,等等,都是为李姑娘而写。“ 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张孝祥在想,要不是因为这个惹是生非的状元,自己现在正在跟李姑娘共度良宵呢!张孝祥抛妻弃子是真的,但并不是“陈世美”。现实生活中的状元,应着那句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念不好可能会坠入地狱。”

李姑娘与儿子修道的地方,叫作“张公岩”,是今天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景点。

撰文丨章宪法

整理|李永博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