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寿石椁上发现的手持“胡床”的仕女线描图(右一)
“胡床”不等于现在的床
“胡床”大约在东汉末年就传入到中国。因为当时是从西北域外传来的,所以加了一个“胡”字。《后汉书·五行志》中就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说明至少在东汉灵帝时期,“胡床”在宫廷中已经非常普遍。《三国志·魏书》中记载说,当年曹操西征时,还坐在“胡床”上指挥军队过河。据了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常常可以见到将帅在战争中使用这种家具的记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杨泓先生对“胡床”做过深入研究,他总结出“胡床”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轻便家具;第二,它是一种坐具,但坐的姿势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坐法不同,不是席地或者在床上那种双足后屈的方式,而是下垂双腿,双足着地。“古代的‘胡床’实际就是今天还使用的轻便折叠凳,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马扎儿’。”
许嘉璐先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文化学者)写的《古代的衣食住行》一文中,也说“‘胡床’可以折叠……类似现代的马扎、折叠椅”。
带踏板的胡床
三位侍女手持“胡床”
尽管文献中多有记载,但由于缺乏古代的物证,长期以来,人们对“胡床”的具体形象还多停留在文字描述之中。记者昨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了唐代“马扎”的形象资料。
这一形象资料出自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的唐淮安靖王李寿的石椁。记者在椁内壁的侍女图中,发现了至少有三位手持“胡床”的侍女。她们所持的“胡床”和今天的“马扎”没有什么两样,侍女有双手拿着的,有单臂挎着的,可见“胡床”非常轻便易于携带。
唐代墓室里的壁画包括石椁上的线刻画一般都是墓主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可以看出,“胡床”这种坐具在唐代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其死后陪葬唐高祖李渊献陵。李寿墓于1973年发掘,但是这批文物出土后,其完整的考古资料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民众很难一睹它们的风采,分享它们的精华。博物馆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正在积极整理这批资料,待完成后一定对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