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书信,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日常人际沟通方式,传递着信息,也承载着情感。习近平
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书信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体会总书记笔下的“真”与“情”。
书信,又称尺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相互联系、沟通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见字如面,书信的作用不可替代。
无论是家人,还是农民工子弟、澳门老年义工、坚守荒岛的垦荒队员,或是留洋在外的莘莘学子,总书记都通过书信,同他们亲切交流,真诚互动。
一封封小小书信,凝聚着大大情怀。
家书传承博大的爱
2001年10月15日,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习仲勋祝寿,这是中国人很看重的“米寿”,也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而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却缺席了。作为一省之长,习近平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
“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
“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短短数百字,笔笔见真情。
这封信,既是习近平作为子女对父亲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铿锵宣示。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父亲的回复传输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习近平始终践行“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的誓言,“夙夜在公”为民,“抓铁有痕”治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接班人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的家书,一提一顿之间既拥有最柔软的心,又饱含最真挚的情。
激励青年在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