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每年可能让241人患上癌症,为治病花去14.3亿元。”这是中国人民大学3月22日发布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中的一个研究结论。
该研究假设2018年有2300万人生活在北京,若继续增建垃圾焚烧厂至11座,将有3779人因此患癌。
这一报告使生活垃圾的分类成为焦点。此前四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全国46座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46座城市,除了已经尝试生活垃圾分类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河北邯郸、江苏苏州、安徽铜陵、江西宜春、山东泰安、湖北宜昌、四川广元和德阳、西藏日喀则、陕西咸阳等皆被确定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在逐渐扩大的城市中,拥挤着海量人口,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环保部2016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高达790万吨,每人每天产出约1公斤生活垃圾。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垃圾焚烧正逐渐替代填埋方式,成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措施。然而,未经细致分类的垃圾,焚烧后将会不可避免地对健康产生影响。
如果从走出居民家门之前便完成垃圾分类,既节约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因此,垃圾分类在多国执行妥帖,在中国也倡议多年。此次政府下定决心在全国46座城市强制生活垃圾分类,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与分类相关的各个环节并贯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