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也就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发表了重要演讲。对于这次访问和演讲的分量,中外媒体用“第一次”“新文明观”“里程碑”等词汇概括:这是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开创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新篇章,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
那场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一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宗旨高度契合。
近年,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将对教科文组织产生深远影响,是给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的最好礼物。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文明交流互鉴是重要内涵。“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从思想到践行
习近平主席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者,更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
3月16日,他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闭幕式。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为赴法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题写序言,并共同担任监护人。这两件事,是一个缩影。每逢出访或国内外事活动,习近平主席常会用署名文章、演讲、活动、文件等方式关照“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话题,已近乎成为外事活动“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