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记者李春霞报道)5月,初夏的广州刚刚结束一场盛会——第12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这个世界瞩目的全球卖场,展览面积超过118万平方米,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余名采购商到会,累计出口成交额达到300多亿美元。
“本届广交会在更高层次上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彰显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说。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的发展变迁之路,见证着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历程。5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的广交会展馆,探寻广交会发展和变迁的足迹。
中国第一展
在广交会发展史陈列馆里,挂着一张老照片:一栋写着“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字样的楼前,许多人合影留念。它记录了广交会的缘起。据讲解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对外贸易,1956年1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胜利举办。
1957年4月,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有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它开拓了我国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通道,被誉为“友谊的纽带,贸易的桥梁”。
自此,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一年年延续下来。从建国初期冲破封锁开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广交会牢牢抓住这三大历史机遇,从创办到成长,从崛起到腾飞,忠实履行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数字见证着广交会发展的辉煌历程。据介绍,60多年来,广交会的参展商从最初的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到如今的2万多家企业,采购商从1200多名到如今的20万余名,出口成交额达到300多亿美元。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腾飞的广交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适应我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广交会在组展方式、办会模式、参展主体、参展商品、展区设置、客商邀请等方面的改革频频出招。从一届两期、两馆两期到一届三期,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实现了华丽转身,成长为综合性和专业性兼具的国际贸易盛会。
改革开放40年来,与广交会一样快速成长的还有中国—亚欧博览会。在新疆,1992年开始举办的首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在成功举办19届后,于2011年由地方性交易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更有效地搭建起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促进了新疆与其他省市以及周边国家的长期经济交流和合作。
贸易和友谊的金桥
在广交会发展史陈列馆里,记者看到几张照片,主题为“老广交”,讲述了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的一些参展商的故事。其中有一位“老广交”名叫李欢,是香港远大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第一届广交会至第122届广交会,他坚持每届出席,从来都没有间断,对广交会有着深厚的感情。“广交会创办至今坚持每届出席的只有李欢一人,实属难得。”现场的讲解员说道。
广交会不仅是贸易的金桥,还是友谊的金桥。据讲解员介绍,广交会曾被形容为共和国“最大的外事场所”。自广交会创办以来,约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到访。广交会通过这种广泛的、大量的交往,促进了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从前来参观的宾客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影响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在今年的广交会,既有沃尔玛、家乐福、美国中央采购公司等大买家,也有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小客商。据统计,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采购商到会9万余人,同比增长3.86%;此次广交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成交96.7亿美元,增长8.8%,占总成交额的32.2%。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并在现实的经贸互动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
“今年广交会各方坚持高质量发展,参展企业在新品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智慧广交会、绿色广交会建设成效显著。”徐兵说。
跨入新时代,今年的广交会亮点纷呈。参展企业从供给侧发力,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携带最新产品参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个性定制产品不断增多,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产品成为新的潮流。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获得境外采购商的点赞。
“广交会一直在变,越来越有科技范儿,智能制造和产品创新开发意识不断提升。虽然广交会是个世界级的盛会,但我采购的商品95%都是中国造。”谈起广交会的发展,前来参加第123届广交会的资深海外采购商、瑞典英特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皮诺·可可扎如此说道。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广交会的新变化,映照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