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西直河国际石材石艺大世界拆除腾退现场,工作人员对拆除建筑物产生的废料进行破碎筛分,生成的骨料可以再次使用。本报记者饶强摄
本报记者孙杰
建筑垃圾如何处理,一直是城市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对此,本市提出建筑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模式。市住建委、市发改委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本市正在探索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同时打通再生产品出口,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加速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先分再拆垃圾减量过半
东南五环附近的西直河国际石材石艺大世界曾是个占地数百亩的石材集散地市场,市场腾退后开始拆除大棚。但除了拆除的设备之外,还有一台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筛分流水线正在轰鸣作业,将堆积如小山的建筑垃圾粉碎成大小不等的骨料颗粒。
“骨料里的杂质明显少了。”现场负责人胡秀江蹲在地上,捏起一把仔细看着说。
以前一拆除建筑,经常是稀里哗啦推倒了事。但生活垃圾、家具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导致使用效率变低。
《意见》提出,要实现拆除利用一体化管理,实施建筑拆除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一体化管理。现场拆除项目经理余成祥的工序也有所变化,比如得先把沙发、家具、杂物等生活垃圾分拣出来,再把塑钢门窗、木材、钢材等逐个拆除。这样做的好处更在于,虽然说前端分拣任务量增加了,却为下一个破碎环节提供便利,让破碎后的再生骨料大大减少杂质,提高利用率。
“还有一个明显变化是,形成的普通建筑垃圾数量能减少一半以上。”十八里店乡副乡长杨为民说。
垃圾再生用于路基回填
建筑垃圾破碎成骨料后,下一步怎么办?胡秀江计划着,在破碎筛分流水线附近建一个制砖流水线,把这些细骨料深加工成步道砖等。
其实,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本市其他地方已有应用。在大兴西红门镇新三余村,今年年初,就把已拆除的工业大院改造成为一处停车场。跟常见的停车场不同的是,这些停车位的地面是用建筑垃圾破碎后的再生骨料铺成的。
整个停车场大约用了数千立方米的骨料。原来那些“无处安放”的建筑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再次利用的路越来越宽了。
西红门镇党委副书记高国利介绍,建筑垃圾全部就地处理后,已生产225万立方米再生骨料,其中有150万立方米被用到路基回填、临时道路铺设、制砖等工程项目中。
据了解,目前市住建委已制定现阶段《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主要种类及应用工程部位》,未来还将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再生产品种类及应用要求。《意见》中要求政府投资项目,要率先在指定工程部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并鼓励社会投资工程优先使用。此外,市有关部门、施工单位、项目公司等也应积极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引导产业专项资金支持
2017年本市拆除5985万平方米违建,今年还将实施4000万平方米违建拆除,短时间内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另一方面,目前本市有8条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39条移动式生产线,投入和在建的生产线设计年处理能力在7140万吨,但受分布不均、开工不足、设备维护等因素影响,建筑垃圾处理能力仍有很大缺口。
《意见》提出,为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效率和利用比例,各区可因地制宜建设1到2个临时性或半固定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相关部门将会依法加快办理手续。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意见》还明确,“疏整促”专项行动资金可用于支持各区拆违建筑垃圾处置。同时,对资源化处置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享受税收政策优惠。
此前,建筑垃圾处理按照现行消纳标准,为每立方米30元,由于标准不高,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此《意见》明确,拆违建筑垃圾处理费用,应按照不高于现行建筑垃圾处理费标准的150%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