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未来之城奠牢第一块基石

2017-10-17 13:04:49   北京日报



1月的京城,年味儿渐浓。通州运河东大街附近,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仍是一派塔吊林立挑灯夜战的繁忙景象,建筑体量最大的A1项目,施工到了最紧要的关口。

“如果不尽快封顶,年底竣工的目标就要落空。”回想年初,61岁的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主任郑志勇还记得当时的焦急心情。

A1楼工地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60米,绕一圈下来,棒小伙儿也得呼哧带喘。从动工那天开始,A1楼就波折重重。

“这片地含水量太高,典型的液化土,软塌塌的像豆腐,怎么盖楼?”工程师们直挠头。施工方案几经论证,到去年8月26日,A1楼才打下第一根基础桩。接连50天的高强度施工,建设大军在1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基坑内,密密麻麻布下了3920根桩,确保大楼地基能应对强震考验。

此时,距离鸡年春节前结构封顶的目标,只剩下短短数月。寒冬转瞬即至,气温骤降,夜间到了零下5摄氏度,北方工地建筑结构施工进入最棘手的季节。

外立面挂上阻燃保温布,新浇筑混凝土用保湿毡覆盖,每200平方米加设暖风机增温……工人们像呵护新生婴儿般全封闭保温,最快4小时,混凝土就达到了标准强度。“刚‘出炉’的混凝土,摸起来热乎乎的。”这种触感,郑志勇至今难忘。

夜以继日的冲刺下,A1楼平均每4天就“长”出一层。1月14日,高高伸展的塔吊长臂,颤巍巍完成最后一仓混凝土的浇筑,建设者们最终以92天封顶、完成31.5万平方米主体结构施工的“副中心速度”,刷新了北方冬季施工纪录。

郑志勇悬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倒排工期的节奏不敢有丝毫松懈:“副中心建设没有波峰波谷,永远都是高峰期!”

自打2015年盛夏进驻副中心工地,他和所有参建人员一样,感受到了肩头千斤重担的压力。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习总书记对副中心建设的殷殷期盼。站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起点,副中心承载了示范带动的历史重任。而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则成为未来之城的第一块基石。

未来之城,离不开超前规划的智慧。在行政办公区,路还没修,地下管廊就先建起来了。为副中心提供市政保障的综合管廊,像一条条“长龙”在地下蜿蜒前进,纵横相连,汇聚成网。8大类18种市政管线集纳到一起,最复杂的枢纽地带,管廊体量相当于在地下埋进一座五六层的楼房,检修人员、智能机器人可以直接在里面对市政管线展开修复。

“以前大家总觉得行政机关壁垒森严,这次,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会尽可能压缩围挡面积,把绿地和水系腾出来,让老百姓能共享!”郑志勇对此颇为兴奋,开放、共享是未来之城建设的重要理念,行政办公区率先成为创建开放街区的试点。这片区域,内院是行政机关办公场所,外院是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还会精心设计舒适安全的步道,方便居民来散步锻炼。

距离行政办公区10多公里的地方,通州另一大工程——萧太后河综合整治已近尾声。从昔日“牛奶河”,到今日碧波潺潺,千年萧太后河正变身生态长廊。这样的水环境治理会在副中心全境推进,所有河流水系将通过“活水”互连互通,从而彻底消灭黑臭水体,重现鱼跃河塘、百鸟觅食的生态美景。

如此美丽的和谐宜居之城,会不会再度引发人口和资源的过度聚集,重蹈核心城区发展的老路?刚刚出炉的北京新版城市总规亮出了答案:整个城市副中心,将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摊大饼”模式将被组团式发展所取代,每个组团都是宜居宜业、职住平衡的城市社区。

“副中心是我指挥调度的最后一个建设项目,我们要努力打造经得起岁月沧桑的优质工程,更要让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地方。”郑志勇说。

责任编辑:席瑞玲 0908
分享到:
0 0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URL: http://3g.china.com:8080/act/news/13000776/20171017/31580248.html
Server: cms-8-251
Date: 2024/11/15 09:07:51

Powered by Chin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