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开栏的话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孕育希望。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要继续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推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本版特开设专栏,展现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风采,敬请垂注。
人物小传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4月19日,一场春雨洗净铅尘,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脚下百花盛开、嫩芽吐翠。92岁高龄的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早早坐到书桌旁,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忙碌着:“明年再版这本专著”。
89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静静地坐在一旁,凝视着修改书稿的丈夫,一如64年前新婚的那一天。春风总含笑,一位百炼成钢的钢铁巨匠,正继续书写着一段不老的传奇。
少逢大难以身许国
“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搞上去”
1925年,崔崑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于日寇铁蹄之下,遭受奇耻大辱。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日寇接管洋行后毅然辞去高薪职务。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父亲教给他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不争名利、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以及坚定的民族气节。崔崑说,“这让我受益终身。”1944年春,崔崑离开家乡,步行穿过位于河南商丘附近的日寇封锁线,历经81天克服各种艰难,辗转到了大后方四川成都。
秋季各大学公布录取名单,他竟被3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并入华中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