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许多人选择出境旅游,不少人按照旅行社要求交了动辄5万、10万元的出境游保证金。然而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过旅行社收取高额保证金不能按约退还引发争端的事件。这笔钱究竟该不该交?如何防范此类“先交钱、后出游”隐藏的旅行社“跑路”风险?
旅行社玩失踪游客走上讨债路
“报名参团时旅行社并没有向我们提及有保证金的事,临行前两天才通知说因材料问题需要交5万元保证金,否则不能成行。”天津市民王丰和家人今年上半年在当地一家旅行社报名参加了一个欧洲两国游产品,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十几天的游览结束,回国后的他却走上讨债的漫漫长路。
王丰告诉记者,旅行社并没有按照当初约定的“销签10天后”返还保证金,反而玩起了失踪,王丰和同行的游客们只能通过报警及采用法律手段维权。
记者从一些旅行社了解到,出境旅游保证金指的是国内出境旅游组团社在组织旅游者出境旅游时,为了防止旅游者滞留不归,要求旅游者在出团前向组团旅行社交纳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担保,目前收取保证金以日本及欧洲长线游为主。
“一旦发生游客滞留情况,旅行社就要面临被使馆停签处罚的结果,造成经营上的损失,收取保证金也是分散风险的一种做法,属于‘约定俗成’,对数额并没有明文规定。”武汉中国旅行社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欧洲为例,根据在职和非在职分类,非在职游客要根据其固定资产情况至少交纳5万元,多的需要十几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大量出境游保证金在手,一部分旅行社将其用来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反哺旗下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社发展初期是奏效的,但是一旦超过旅行社的偿付能力,稍有不慎连本金都会受到威胁。
除此之外,在相关监管规定模糊的缺口下,出境游保证金近年来也逐渐演变成部分旅行社“套钱”的一种新手段。湖北旅游监察总队负责人说,几年前在当地发生过因出境游保证金产生的纠纷,前后30多名游客300多万元保证金没有如期返还。“经过初步调查,是旅行社工作人员私刻公章,携款潜逃。”
监管要求资金托管实际操作存障碍
记者注意到,针对近年来由出境游保证金所引发的维权事件,国家及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曾多次发文。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出境游保证金有关事宜的通知,首次要求旅行社如收取出境游保证金,均应采取银行参与的资金托管方式,旅行社和个人不得以现金或现金转账方式直接收取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