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强势推进

2017-10-10 10:52:52 央广网
A+ A-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强势推进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张华迎、齐雷杰

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

复绿矿山 涵养水源

鸟儿的啼唱取代了开山采石的轰鸣,烟尘弥漫的空气变得清爽,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创面披上“绿装”……这是生活在天津市蓟州区城北大兴峪矿区周边群众的感触。

蓟州区启动“矿山复绿”工程,投资28亿元,为天津市石矿、东后子峪、渔山等8处废弃矿区修复山体创面超过330万平方米。

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锅底”——河北省衡水市,日前传来好消息,经过3年治理,其深层地下水的水位埋深持续回升。2014年,河北省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已覆盖9市115县,目前试点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下降速率减缓,深层地下水的埋深止跌回升。

天津市水务局陈晓虎说,近年来,天津市开采地下水逐年减少,由此,大幅度、波动性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在北京,南水北调工程,让水资源战略储备获得改善。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介绍,江水进京两年多,北京市地下水共压采约2.5亿方,逐步减缓了下降趋势。2015年末,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末,平原区地下水的埋深比2015年末回升0.52米。

直面大气污染治理

煤炭仍然是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首要来源。数据显示,京津冀年消耗燃煤约4亿吨,其中北京燃煤消耗量已降至1000万吨以下,全市优质能源占比超过80%,但对河北省而言,大约80%的能源消耗来自煤炭。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PM2.5主要来自工业和民用,其中冬季民用污染占比超过50%,最主要就是“散煤燃烧”的贡献。

由此,“禁煤区”建设和推进“散煤清洁化”,成为三地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缩影。

2014年8月,北京发布“禁燃区规划”,提出2020年位于市中心的城六区全面禁燃。

南蔡村镇位于北京、天津、廊坊“金三角”地带,今年采暖季这里将告别散煤取暖和炊事。南蔡村地处的天津市武清区,今年将有19.98万户村民告别煤炭。

今年8月,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完成“气代煤”改造。预计10月底,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禁煤区”范围内120多万户将使用清洁能源,上述环京区域散煤“清零”。

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管理体制创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

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的环保部门、质监部门共同发布环保领域首个“统一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黏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以减少约20%的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该物质是PM2.5和臭氧污染的“前体物”。

统一监测方面,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说,京津冀已统一应急预警分级,采取地域联动、时间联动、人员联动等“三联”模式,聚焦高架点源、燃煤、移动源等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在执法领域,三地统一联动。2015年11月,京津冀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确立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重点案件联合后督察、信息共享5项制度。

逆水行舟 方至千里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在完成工业化后、历经半个多世纪治理才呈现好转,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大气十条”颁布以来,各项治霾措施仅“积跬步”,“至千里”还有很远的路。

北京市大规模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始于1998年。2013年,PM2.5浓度正式纳入监测范围,并出台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6年,北京市PM2.5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18.0%;重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16年的39天。此外,2016年,天津市、河北省的PM2.5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分别下降28.1%、35.2%。

然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PM2.5浓度同比升14.3%,PM10浓度同比升13.2%,呈现反弹。“治理灰霾,需要釜底抽薪。点滴成绩背后,治理与排污,正步入相持阶段。”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环保部日前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1+6”配套方案,聚焦“散乱污”企业、集群综合整治、高架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大压煤减排、提标改造、错峰生产措施力度,尤其把重污染天气妥善应对作为重要突破口。

污染并非一时一日,治理也难一蹴而就。这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可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参与采写:韦慧、巩志宏)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