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资产配置逻辑生变:可以这样保卫你的财富

2017-10-08 09:01:52 中国经济网
A+ A-

  “节前持股还是持币呢?A股后市如何走?可以怎样保卫自己的财富?”

  普通投资者舒女士这样问,她在全国拥有数套房产;A股市场也有些许布局,但账面价值亏损依旧;都说A股已呈结构性牛市态势,可她并未抓住机会;考虑女儿几年后出国留学的用汇需求——她不知是否应该逢低买点美元;或者再投资些别的资产?

  目光到底该投向何处?这并非舒女士一个人的困惑。作为一般投资者的她,可投资资产在数十万至上百万人民币之间;还有不少可投资资产达数百万乃至千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士也同样备感彷徨与焦虑……

  今年年初至今,一场前所未有的去杠杆行动在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展开。去杠杆带来的深刻变化贯穿至了整个金融市场,对家庭的财富亦产生了巨大影响。A股市场间接受益、债市承压、一级市场则得到了“回归实体经济”利好的助推。

  回头来看,今年投资市场的机会主要的驱动力是来自于监管政策,“强监管”成为了把握投资方向的主脉络——类似特征可能仍在持续。

  按照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投资逻辑,存量经济主要带来结构性机会,增量经济主要带来整体性机会。当下中国已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意味着市场整体向上的趋势性机会大幅减少,投资应更为注重资产配置结构的合理性。

  “作为大类资产,房地产已占到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64%左右,明显偏高了,建议加大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如股票、债券或各类基金,还有就是外汇、黄金等。”李迅雷称,甚至扩大海外资产配置也是必要的。

  抑或,将选股的复杂问题变成寻找“便宜的好公司”之相对简单问题。

  如此,就能保卫我们的财富吗?透视贯穿金融市场的去杠杆,拨开经济周期的迷雾,投资者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投资逻辑?

  去杠杆贯穿金融市场

  A股市场在4月份的惊心动魄表现依旧令人记忆犹新。当月初,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横空出世,雄安新区概念掀起了一阵波澜壮阔的行情,而从4月中旬起短短不到10个交易日的时间,沪指全年的涨幅便迅速被全部抹平。

  这些变化来自于3月底开始,金融领域的一系列监管新政接连出台,尤其是银监会从3月下旬开始至4月10日发布了共8个文件,矛头直指金融风险的防控。这一场金融领域去杠杆的战役已悄然而至。直到7月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把去杠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投资市场的变化也显而易见。

  “今年的投资市场主要的驱动力是来自于监管政策,而非基本面因素,所以把握住政策主基调是今年投资成败与否的关键,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A股、债市等,无不体现出强监管的特征。”一位私募证券基金人士称。

  A股市场的表现较此前的普遍预期较好,今年A股迎来了一个结构性的“小牛市”。宏观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逐渐上升。1至8月,上证综指整体涨幅达到8.3%,其间白马股、新能源车、大周期等持续性热点的不断、反复推演,众多市场参与者收益颇丰。而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共有近百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净值增幅超过30%,超过300只净值表现逾20%。

  私募基金星石投资江晖则认为,股市能在去杠杆背景下慢慢上涨,是因为在2015年、2016年初的时候经历了三轮大跌,股市已率先完成去杠杆,所以相对其他金融市场来说,它相当于是一个估值的洼地。所以当其他市场去杠杆以后,资金反而会流入股票市场。

  事实上,隐藏在A股“小牛市”背后的另一个信号更令市场关注。在监管层着力推进金融去杠杆的举措之时,也迎来了一系列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表现抢眼的时刻,而在新经济周期的预期和政治周期的合力助推下,A股市场一个新的周期若隐若现,这一新的周期并非只与涨和跌有关,而是随着市场的去泡沫、健康化,价值投资的回归,而更多的是改变资本市场的生态体系,今年A股市场上重基本面的投资偏好盛行便是一个鲜明的体现。

  而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债券市场则承压较大。债市走熊已经超过半年,6月出现了久违的一波反弹行情,但持续时间不长,近期债市再次转为横盘震荡。

  中金公司固收团队研究员张继强就认为,在债券市场上,今年债市的操作难度较大,难的不是获得绝对回报,难在获得超额回报,且业绩仍难以达到负债成本或业绩要求。债市传统增厚收益的三板斧——提升杠杆、拉长久期、信用下沉在金融防风险的大环境下收效均不佳。

  一级市场则受到金融去杠杆的正面影响,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正是监管层去杠杆的初衷。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称,受到去杠杆的影响,银行表外资金下一步投资出路将会是在一级市场,通过类基金的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根据投融界统计的数字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其共收录融资案例1365起,融资总额近2404.32亿元,不论是数量和质量较2016年同期都有大幅增长,创投市场回暖,天使投资增速惊人。

  而在汇市方面,人民币的走强则令市场多少感到一些出乎意外。或许,去杠杆其种程度上也是支撑汇率表现的一个因素。

  两年前的8月份,中国央行启动了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短时间内暴跌3%。而在时隔两年后的今年8月份,人民币对美元又出现了大幅升值。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姜超便认为,在经济企稳向好,同时伴随着金融去杠杆又导致利率抬升,从基本面上支持了汇率的止跌回升。同时伴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金融市场利率抬升,中美长期国债利差也在走扩,助于汇率贬值压力缓解。

  不过,囿于各种宏观政策因素的制约,市场总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就在投资者迟疑之时,9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6285,低开93个基点,离岸人民币跌破6.67关口,日内超跌300点。“美元多头开始发威了!先是期待已久的美国税改揭幕,特朗普提出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税务改革计划,给大部分美国民众减税,个人税率从七档改为三档,分别为12%、25%和35%,最高税率也低于当前的39.6%;企业税率从目前的35%下调至20%。市场反应出了对美国财政改革的乐观情绪,美元上涨动力加大。”9月28日,云核变量金融董事总经理刘夏说。

  投资站在周期争议之间

  放眼四周,房地产市场无疑一直是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最重要的大类资产。买房?卖房?这个让很多人从去年开始的纠结问题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去年的此时,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着新一轮上涨的苗头正让不少人感到纠结和彷徨。无疑,在过去这短短一年中,房地产市场仍然成为了搅动中国家庭财富管理的一个最大的变量。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轮明显的上涨,而此时,这样的上涨态势仍然没有结束。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调控政策相继祭出,一线城市的房价进行“冰封”时代,交易量大幅下跌,价格也有所回落。而二、三城市也在上涨中遭遇了严厉的调控,最新的动态便是9月下旬重庆、长沙、石家庄、南昌、无锡等多个城市新出台了更严格的限购政策。

  “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很难精准预测,只是站在家庭财富管理的角度,我觉得中国家庭在房地产中的投资占家庭资产配置的比重过高了,我们也一直在跟客户强调,应该分散风险,追求更健康的财富管理方式。”北京一知名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创始人对记者感慨称。

  在他看来,一线城市动辄千万元一套的房子,这样的价格已经很难说便宜了,但要让很多家庭改变传统的理财、投资观念还是任重道远,“比如让他们卖掉手上的一些房,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难的事。”

  房地产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宏观经济的复苏,而就在房地产市场本轮上涨周期拐点若隐若现之时,关于中国经济新旧周期转换之辩开始甚嚣尘上。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是新周期的提出者。

  “在2010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时我们的团队最早提出‘增速换档’,从2010年,尤其是2012-201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衰退和下滑。大约在2015年的时候,当时我提了一个判断,就是‘经济L型’,当时我们判断2016-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会触底。大约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判断,叫‘新周期’,中国经济可能将会告别过去六年多悲观的记忆,正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任泽平称。

  他认为,经过6年多经济调整和市场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新周期的核心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

  这一观点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不少经济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都处于过去5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对新周期的憧憬来自于经济反弹和股市上涨,自16年1季度GDP增速在6.7%见底以来,目前已经连续1年半企稳回升,似乎持续下滑了7年的中国经济增速有了L型见底的希望,与此同时,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上涨,而得益于供给侧改革改善上游行业盈利,中国股市创下自2016年1月以来的新高。“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凶猛,不仅期货市场上做对方向的收益丰厚,股市中相关股票也涨得一塌糊涂,比如方大炭素、赣锋锂业、华友钴业、凌钢股份等个股,不少涨幅超过200%。”某券商财富管理部负责人感叹,周期性股票“上天下地”特征明显,如果确定是新周期的话,周期性股票一定会被爆炒。

  当然,对于新周期究竟是憧憬还是已经悄然而至,争议尚存。

  但李迅雷认为,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市场没有出清的时候,更不要奢望新周期了。

  姜超也认为,在这一轮地产库存去化之后,未来绝对不会重走地产驱动的老路,应该是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该限购限购、该限售限售,严格控制货币增速,接受经济下行,释放改革红利,只有不靠房地产了,才有真正的新周期。

  但无论如何,在新经济周期的预期和政治周期的合力助推下,资本市场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周期,这一新的周期并非只与涨和跌有关,随着市场的去泡沫、健康化,价值投资的回归,而更多的是改变资本市场的生态体系。

  因此,无论是监管体系,或者是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资本市场都有望借其形成新的格局。事实上,近期A股市场出现的投资逻辑变化或许已经显现出了A股市场生态的变化迹象,过去,追涨杀跌、短线交易、炒壳等投机行为在最近一年内迅速地失效了,价值投资的空间开始出现。

  “强监管”下的配置策略

  现在,未来的方向会在何处?

  诸多机构投资人士的一个共识是,当下,从今年年初至今的“强监管”主线仍然将是金融市场的主线,“去杠杆”依旧会是最主要的基调,在此大背景下,稳健的投资策略仍然是最优的选择。

  诺亚财富发布的下半年投资策略中便明确提出,“稳健中性”+“强监管”将会持续到2017 年下半年;“防风险去杠杆”贯穿全年,货币政策方面,维持金融稳定是主线,资金面整体偏紧,需警惕流动性风险。

  “2017 年下半年国内资本市场仍然在强监管、防风险的政策基调之下,但是资产表现或出现反转:前期上涨幅度显著的资产在监管加强的背景下或面临调整的压力,而位于底部的资产或迎来曙光。”诺亚财富首席经济学家金海年说。

  “还是长期价值投资!”在私募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看来,不妨把选股的要素简化为估值、品质和时机,并且淡化时机的必要性(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难把握),于是选股的复杂问题就变成了寻找“便宜的好公司”的相对简单问题。

  而据BCG 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观察,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国高净值客户自主性强,因为自己创办公司所以很多人对宏观经济和宏观市场很了解;此外是对高收益机会要求比较高。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00万美金以上高净值家庭2016年达到212万户,2021年预计达到400万户左右,高净值家庭私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到2021年达到110万亿,市场潜力较大。

  这其中,也许“高收益机会期望值较高”有待商榷。事实上,监管层就此已在警示风险,如发布投资者保护规则等;包括从业者也在不断自律;像国际理财师影响力大赛暨“安全理财观念传播大使海选”活动的推出。据悉,目前已有8381名理财师(截至9月30日)实名参与。

  “理财是一个全面的财富规划和资产分配的过程。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金融法律工具,实现从现金、消费支出管理,子女教育和退休养老规划,风险管理和税收安排等全方位的资产分配规划!帮助大家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来自锦州银行私人银行部财富顾问苏彬称。他说,欢迎朋友们和我一起参赛,携手向公众宣传控制风险、追求合理收益、避免金融骗局的安全理财观念!

  当然,机构、个人投资理念或理财观之外;另一权衡因素是:中国经济新旧周期的争议下,宏观经济压力并未完全消退。

  中天嘉华财富在对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进行展望时便认为,尽管上半年GDP增速超预期,但是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拉动投资增速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趋冷,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在财政支出的限制下难以大幅提升,而制造业在持续去产能的大趋势下改善空间有限;上半年出口回暖主要由于基数因素以及人民币贬值效应滞后,随着人民币汇率企稳,考虑到未来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可能会带来贸易冲突,预计未来出口压力仍偏大。

  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着不同资产的相对表现,在新旧周期转换尚待确认的背景下,亦很难寄希望于某一类资产可以穿越历史。

  对此,中天嘉华财富对于客户的投资理财建议仍维持年初的观点,将防范风险保资产作为下半年投资首要目标,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建议覆盖不同金融市场,避免单一市场波动带来损失的同时把握各个市场的投资机会。同时做好流动性管理,及时把握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

  在A股市场上,大幅上涨的动力也显得并不是那么充足,而在稳定政策助力等因素推动下亦难有大的调整空间,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时期。

  一位公司基金投资经理便称,其对四季度的投资策略是相对偏稳健,对前期涨幅较大的金融、周期都进行回避,增配其他一些业绩增长预期更为稳定品种。

  “债市最艰难时期正在过去,投资者需要珍惜未来每次波动中的增持机会。”张继强认为,金融防风险是上半年市场的主线,余音未了,但四季度可能不再是主导市场的核心变量。金融防风险在上半年导致了金融去杠杆的现实,造成债市乃至金融体系生态链重塑,规范者生存,尤其是对债市需求结构的冲击较大。

  在海通证券在今年年中曾做过一次投资者调研,从当时的调研结果便可以窥视出投资人的资产配置偏好。其中,选择现金类资产的受访者比重仍有41%,但看好股票的受访者比重59%,超过了现金类资产。此外,看好大宗商品的受访者比重从上期的9%跃升到37%,仅略低于现金类资产。此外,有28%的受访者看好债券,投资情绪较上期有明显好转。房地产仍是最不看好的大类资产,黄金和海外资产的看好程度也在下滑。

  至此,你到底可以如何保卫自己的财富?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或许最佳选择并非自己“杀入”市场,而是将资金交给合规专业人士打理;对专业机构者或机构来说,穿越周期迷雾,化繁为简,回归稳健价值投资本源也许是不二之选。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