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ST慧球上演了炮制“1001议案”等“奇葩”闹剧,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公司自今年1月6日起停牌整改。9月8日,公司披露了长达60余页的整改报告和多份提示性公告,股票复牌交易。从此份整改报告可以看出,ST慧球违法违规行为之严重、手法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恶劣,远超过此前媒体的相关报道,实为资本市场20多年来所罕见。
ST慧球案尘埃落定
根据ST慧球整改报告,其重大的违规情节包括:拒不披露重要股东的权益变动情况,多次蓄意对外泄露重要未披露信息,信息披露管理处于失控状态;隐瞒披露实际控制人,董事会多项重大事项决策违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完全失效;尤其是蓄意编制含有“1001项”议案的股东大会通知,更欲将钓鱼岛归属等涉及国家主权的事项作为议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ST慧球的这些行为,蓄意侵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无视信息披露基本义务和基本规范,公然挑衅信息披露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极其恶劣。”
整改报告透露出,该案例“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公然挑衅和监管对抗。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8月以来,上交所向ST慧球先后发出的各类函件居然多达34份,其中问询函12份、监管工作函16份、其他通知通报6份,表明了监管机构对ST慧球违规一定要查到底、从根整治的决心。对于这些监管函件,公司大部分未予以回应。从事件过程看,随着ST慧球的“闹剧”不断升级,监管措施也是层层加码,双方充满“对抗性”。
从整个过程看,监管机构对ST慧球的监管逻辑是非常清晰的。2016年8月,上交所发现鲜言隐身证代、ST慧球信息披露不畅、实际控制人不明等异常情况,及时暂停了公司的信息披露直通车资格。此后,上交所又发现ST慧球购买房产决策违规、涉嫌向鲜言关联方输送利益、多次泄露未公告的重大信息等,外部已丧失公司有效信息来源,于是又向公司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在公司拒绝整改的情况下,2016年9月对公司股票实施了ST处理。在ST慧球炮制出“1001项”股东大会议案后,上交所更是要求公司全面进行整改。
分析人士认为,ST慧球是首家因公司治理混乱被实施ST的公司,相当考验上交所的监管智慧。从当时情况看,市场已丧失ST慧球的有效信息来源,公司明显存在严重影响投资者决策预期的重大风险因素,及时对其股票进行ST处理,充分提示风险,非常有必要。同时,上交所先后对外发布了6份监管通报,及时对外发声,充分说明公司实际情况,畅通了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的渠道。从暂停直通车到股票ST处理,再到要求全面整改,上交所的监管是及时的,分寸和火候也比较妥当,到位而不越位,及时遏制了该案件的严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