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题:研学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归实践育人初衷?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宓盈婷 郑生竹 俞俭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炙手可热的研学旅行市场背后,“假大空”等现象仍然存在。业内人士认为,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完善,从而使研学旅行真正回归“实践育人”的初衷。
炙手可热的研学旅行市场
近日,有媒体刊登了一篇关于夏令营市场乱象的报道。文中称,有家长反映,“成都有一家机构去年办夏令营的时候,晚上11点还让娃娃在水泥地上爬,膝盖都磕破流血了,教练还要教训人……”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旅行社打着夏令营旗号,实则是暑期托管班。有些甚至三四个人合伙,就敢开夏令营班,没有营业执照,安全隐患很大。”此报道一出,随即引发了网友对夏令营、高校游等研学旅行产品的关注及讨论。
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研学旅行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选取了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实际上,由于研学旅行涉及环节较多、责任重大,单凭学校之力无法完成,因此部分地区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平台,对接学校和服务机构。
作为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事业单位,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苏教国际”)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国际交流的综合性机构。苏教国际修学旅行部部长周杰介绍说:“我们与海外的教育机构合作,让孩子们体验大学生活、学习英语课程,近期还开展了数学、学科竞赛类的课程。针对每个项目,定期邀请中小学校长和境外机构进行优化和评审,确保至少一半以上是学习内容,其余则是体验和交流。”
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读初一,今年6月参加了赴英研学旅行。为期12天的行程中,前6天在曼彻斯特的友好学校学习,后6天在伦敦旅游,报名费共2.98万元。“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不仅能让孩子增长见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独立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