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这需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创新,促进食品产业在生产、存储、加工、流通等方面的技术革新,通过科学技术确保食品安全
2017年6月30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网、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责任论坛暨食品安全创新技术、示范项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论坛上,专家纷纷表示,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有了长足进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还须标本兼治,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这需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创新,促进食品产业在生产、存储、加工、流通等方面的技术革新,通过科学技术确保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检测实现信息化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视频化,这相当于只用一个软件程序、一台电脑,相关状况就一目了然。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在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透露,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可以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实行科学指导、整治和改革,在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如何实现电子化,报告如何实现自动化,如何实现视频化?“这是信息化时代农药残留面临的三大挑战。”庞国芳说,检测技术要实现电子化,最重要的是对常用1200多种农药残留作出分析研究,再给每一种农药建立电子身份证,然后把整个分析程序形成一个软件,植入到仪器当中,也就是用电子标准替代过去的实物标准。
农药残留分析自动形成报告是最难的。为了让农药残留报告实现自动化,需要建立10个网络实验室,再建五大基础数据库,这五大基础数据库里有一个农药残留指标,“指标不是一个死板的数据,它是多维的,包括产品的产地数据、样品名称数据、目标农药数据等。”庞国芳说,如今这项技术已覆盖全国23个省会城市、286个县区、600个采样点,从2015年运行到现在,一键下载,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农药残留检测报告。
“农药残留报告最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风险分析图。”庞国芳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农药残留的治理,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数据,对治理农药残留问题的措施制定也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