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主题日中,又多了一个“信用主题”——芝麻信用日。这个由芝麻信用公司发起的主题日今年已经是第三届,据说今年被年轻人热捧,除开此前一段时间,共享单车接入芝麻信用免押金博得了年轻人的普遍好感,今年该公司还针对年轻人推出了“压键盘”超长品牌广告引发了广告圈争议。
芝麻信用日,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不在于一个企业的宣传行为,而是互联网信用时代的来临,让大多数人切身感受到信用的价值:据芝麻信用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5月,国内已经有14家共享单车接入芝麻信用,使用人数超过2000万人,免押金总金额约36亿元。其中永安行使用超过1亿人次,违约用户数不足50例;而通过负面信息披露、合作伙伴联动等,芝麻信用已协助最高法联合惩戒“老赖”超过120万人,超过5.4万名“老赖”因此还清债务,其中1.1万名是长达两三年拒不履行判决的“老赖”;芝麻信用还配合国家发改委共同研制信用城市指数,已经于去年11月纳入“信用城市监测体系”,对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信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促进地方政府政务精细化管理。
可以说,传统的“征信”概念,在当前“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在概念外延、内涵和使用场景、应用规模等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定义“征信”,需要面向未来,面向金融服务领域之外更广阔的领域去看待信用的价值和建设路径。
怎么看待互联网时代的信用?它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从时间维度看,信用源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正如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到的,市场经济有几个核心词就是“分工、交易、信用、定价”,所谓就是“分工产生交易,有效交易需要信用保障,信用带来定价”。
信用的典型代表就是西方社会经常谈及的“契约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促进了商业文明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商业经济社会的内在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下,如果缺乏信用,很容易导致生产和交易的成本畸高。在信用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开展生产活动,所备的自有资金占全部生产成本的比例仅为20%左右就足够了,但是在信用不完善的地方,这个比例就需要高达80%。很多小微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银行也不会轻易给中小商户发放贷款,这些都源于信用体系构建方面的缺失。
从空间分布的维度上来看,信用更多体现出的就是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社会是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最核心、最坚不可摧的关系是家族血缘关系,外部设定的规则基本无用。但到城市就不一样,城市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群不了解、不熟悉、以前甚至从未谋面的人在一起做事,进行生产活动,实现交换和贸易,在这个中间就必须需要一个牢固的联系纽带,降低我们的社交成本和经营成本,这就是信用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