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品牌体现着企业创新的智慧、制造的品质,倾注了生产者的情怀,传递着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最优秀的品牌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作为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百年瑞蚨祥,在一针一线中诠释出精益求精的技艺与匠心;几代同仁堂,向世人传递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诚信与风骨……每一个叫得响的品牌,都有自己恪守的品质与尊严。
2017年5月10日,我们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由光明日报社和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联合主办的“首个中国品牌日座谈会”汇聚学界和业界专业人士,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如何唤起更多的品牌意识,让品牌权益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 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品牌建设仍然是产业发展的一块软肋。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海量”的供应能力、完备的产业链条、适应全球标准的品质保障体系,为中国品牌攀登全球市场中高端位置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匹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的品牌仅占36席。
“海尔、华为等知名品牌享誉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总体来看,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附加值低、贴标生产多等现实不容回避。”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何海明说。
如何助推中国产品又快又好发展?在专家们看来,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是一剂良药。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和品牌创新尤为重点。”光明日报社编委张碧涌指出,实施品牌战略代表需求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也代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战略层面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在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看来,打造好品牌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更多层次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期待。
“伊利集团这几年持续转换产品创新和研发方向,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潜在需求,制定与需求相匹配的研发方向,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以及服务。与此同时,整合海内外研发资源,用全球视角布设研发资源网络,目前已经涵盖了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接下来还要利用前沿机构,严控质量,研发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张轶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