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寒冬、收入下降 东北部分老工业基地工人群体咋样了?
在“抱团取暖”中积极转型
(上篇)
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东北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在激情燃烧岁月的背后,正是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在默默支撑。历经国企改革大潮的一次次洗礼,面对本轮传统产业增长乏力,遭遇产业寒冬、收入下降等多重困境的东北产业工人咋样了?
2016年12月21日,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两名钻工在钻井平台上工作 范迎春/摄
在爬坡过坎中“抱团取暖”
“企业经济指标从2012年出现下滑,2014年开始亏损,2016年在系列降本增效举措下实现微利,但目前仍处于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寒冬期。”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一负责人介绍,公司2008年时最高装机容量达到3100万千瓦,2015年只有2000多万千瓦。
企业效益下滑直接导致职工收入减少。为保持生产积极性,半月谈记者走访的企业大多采取管理层大幅降薪、一线工人小幅降薪的办法。
“我是基层管理岗位,绩效工资下降了57%,油田高层下降的额度更大,大家一起过紧日子,这样才能有奔头。”大庆油田水务公司西水源厂厂长张辰刚说。
全国劳模、大庆油田采油四厂采油工杨海波告诉记者,一线工人每月收入同比下降几百元,但大伙上下一心,抱团取暖。
记者清早来到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厂区,厂歌雄壮高昂,工人们奔赴工作岗位,紧张有序工作,早间新闻中广播着公司技术能手比赛获奖的消息。
“困难时期更要干好本岗工作,想办法降本增效,与企业共度难关。”锻造工刘佰鸣告诉记者,工人不怕干活就怕没活干,企业效益好收入才有保障,今年一季度企业终结了两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实现了盈利,给大伙极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