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制假售假是不是成本极低却获利极丰?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朱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一案的判决书显示,不到一年时间,朱某伙同曹某利用淘宝网注册5家网店对外销售各种假冒品牌的白酒、洋酒,销售金额共计93万余元。在其暂住地,警方还起获价值人民币11万余元的假冒品牌白酒、洋酒。经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审理,朱某、曹某分别被处以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5万元和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万元的处罚。两人涉案金额百万之巨,最终却被适用缓刑。
两会期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曾指出,绝大部分制假售假者几乎不承担法律责任,违法成本极低而获利极丰,并呼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已远超出法律制定当时的客观环境,制假售假是不是违法成本太低?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打假现状不容乐观
假货在电商平台上横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又如何?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知识产权犯罪2251件3797人,起诉3863件7059人。其中,批捕假冒注册商标罪1037件1911人,起诉1684件3259人,批捕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873件1330人,起诉1486件2470人。
尽管有一批涉知识产权犯罪大要案被立案查办,但这距网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对于网络消费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42.5%的消费者反映存在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
淘宝,作为网民常用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为商品交易拓展了空间,便利了人们的购物体验。随着其交易金额的增长,假货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2月2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报告,淘宝网等10家中国市场被列入所谓的“恶名市场”。
制假售假者违法成本低?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向记者介绍,去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截至2017年2月27日,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制假售假案件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
据公开报道,阿里巴巴有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但企业层面的打假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刑事打击的筛子眼儿太粗,犯罪分子大多漏下去了,特别是缓刑比例那么高,很多制假售假者根本就没受到有效惩罚,这是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的关键原因。”郑俊芳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