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鹤壁: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精准扶贫”

经济参考报 2017-04-20 13:03:22
A+ A-

2016年9月,国家12部委联合印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为豫北鹤壁市淇滨区带了新的城乡一体发展思路,该区通过加大特色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探索,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在《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中,淇滨区上峪乡沿淇河的桑园、白龙庙、老望岩、纸坊、鹿厂、南山、安乐洞等7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淇滨区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借助有淇河及周边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乡风民情,按照鹤壁市淇河段“一藤育五瓜”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旅游+扶贫”的脱贫道路,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桑园小镇扶贫项目,辐射带动竹园村、白龙庙、纸坊村、南山村旅游业发展,打造一个融合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小吃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基地。

项目自2016年年底启动以来,发展迅速。据淇滨区扶贫办主任潘俊业介绍,目前桑园小镇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民俗区、商业区主体建筑完工,商业街定向招商、贫困群众特色农家乐建设、传统手工艺人招募、沿淇生态走廊步道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预计“五一”期间正式营运。“营运后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达4000万元,可解决周边10余村1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人均年增收1.8万元。”上峪乡党委书记李树宽说。

目前,桑园小镇已经招聘了当地30余名贫困人口在景区就业,其他还在陆续招募中。除了直接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安置就业,该项目还通过“爱心超市”开设贫困人口特色农产品及手工制品的销售窗口,鼓励贫困人口通过自食其力来增加收入。

桑园村62岁的张斗贵没结过婚,后又因病致贫,已无劳动能力。在当地政府扶贫人员的鼓励下,张斗贵就地取材,利用山里的酸枣树等灌木枝干制作手工拐杖,并在景区的爱心超市里出售。尽管桑园小镇景区并未正式营业,但陆续过来的游客已经买走了20多根张斗贵制作的拐杖,再加上政府每月两百多元的扶贫款,张斗贵每月就有了几百元的稳定收入,这对于他来说,解决个人生活已经不成问题。除了手工产品,景区的爱心超市里还摆满了当地贫困户家庭自己生产的柴鸡蛋、杂粮等农副产品,既保证游客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农产品,也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的增收脱贫。“桑园小镇开园后,今年就能实现张斗贵等一批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李树宽信心满满的说。

除了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淇滨区上峪乡还因地制宜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桑园村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同时,还组建了食品开发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建立了“淇上桑园”果桑种植基地,研制生产了桑叶面、桑叶茶、果桑酒等多种系列产品,将果桑种植与旅游结合,成功举办两期果桑文化采摘节活动,形成经济效应。

淇滨区上峪村村民有养驴的传统。2016年,当地政府投资105.5万元,在上峪乡上峪村实施种驴养殖项目,实行疾病防疫、技术指导和服务管理、集中养殖,实行成品种驴培育成品仔驴,种驴繁殖仔驴的滚动发展模式,预计每年可产生42万元经济效益,除去成本户均增收可达2100元。通过滚动发展,两年内带动100户发展种驴养殖,使群众脱贫致富。而据上峪村不远的鹿厂村更是在商朝时期就是当时的养鹿之地,发展养鹿产业就能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最直接的带动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目前该村鹿场产业扶贫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已接近尾声。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养殖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鹤壁市淇滨区还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通过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以及加大转移就业等手段,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并在大病医保和贫困人口子女就学等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就业指导、创业带动、产业扶持等措施,实现贫困村基础设施有新改善,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农民素质有新提升,群众收入有新增加。2017年全区实现675人达到脱贫条件,确保608人稳定脱贫。”潘俊业说。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