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扩大供给或可破解北马乱象
近日,一张北京马拉松的图片引发了关注。在这张合影照中,三名男选手佩戴着同样的号码布。细心网友统计,佩戴这一号码布的起码有五名选手。“复制号码布”折射的蹭跑替跑等乱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有业内人士坦言,北京马拉松就像一面镜子,火热之下映射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马拉松文化,“复制号码布”只是其中一个缩影。(9月20日中新网)
对于蹭跑替跑等北马乱象,很多合法跑者深恶痛绝。还有人开出了药方,认为深层次原因缘于马拉松文化的缺失,解决问题需要从弘扬马拉松文化入手。
“中国马拉松很热,但马拉松文化很冷”,是一个尴尬的事实。马拉松发展到今天,是到了应该强调文化的时候了。但是,文化建设具有渐进性,马拉松文化形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北马乱象,也不仅仅是文化问题。
不排除现实中确实存在贪小便宜的人,但把“复制号码布”简单称为贪小便宜,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参赛需要交报名费,一个不远千里到北京参赛的人,会在乎200元的报名费吗?更大的问题,其实还在于名额的限制,很多人报不上名。从需求理论出发,出现蹭跑替跑等乱象,根子还在于发展的马拉松需求与有效供给存在脱节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不妨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扩量。统计表明,2016年,中国田协注册的路跑赛事328场,保守估计2017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500场。看起来中国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已经很多了,但离西方一些国家还差得很远。有统计表明,早在2012年,美国进行的路跑比赛就达到了780场,2013年的数据则是1100场。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迎来了全民健身的大时代,爱上马拉松的人会越来越多。有足够多的马拉松比赛,才能分流选手。
二是转型。在马拉松比赛上,历来存在精英和全民的争议。参加城市马拉松的选手,情况各不相同,目的各不相同。那些只有能力参加短程比赛,甚至只是为了狂欢的选手,也应该得到尊重。有人建议,把短程比赛和全半马分两天或分时段举行,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马拉松比赛的容量。可在事实上,国内马拉松却迈向了精英化的方向。在世界上,波士顿、东京、纽约等著名马拉松赛都增设了迷你赛事,与全半程马拉松错开比赛时间,惠及了更多跑步爱好者。国内马拉松,能不能更多体现全民性?
一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跑马拉松,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承办马拉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马拉松大时代,国内马拉松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到了强调马拉松文化的阶段。但是,不能把马拉松乱象的板子全打在文化身上。从问题导向出发,破解马拉松乱象要着眼于扩大供给,这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