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别人讲述留学经历,看到别人晒出出国游学的照片,朋友很是羡慕。在“顿悟”国内读研没什么意义之后,朋友选择了辍学,然后费尽心思地申请上一所国外高校。可是,当他真正来到国外才发现,国外的课程有些根本不是他的兴趣所在,语言上的障碍也让他常常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种种压力让他身心疲惫,“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国内好好念书。”
如今,出国留学已是稀松平常。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占到了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1/4,各地国际学校数量与日俱增,留学生低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出国念书”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记挂在心头的大事。然而,在“非去不可”的执念背后,其实不少人压根儿不了解外国的大学,也不清楚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异,更没有深入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留学、适不适合留学,以及留学后到底要做什么。如果只是追逐着留学的大潮,以为出了国便是高级人才,最后混一张文凭,那么,这样的留学究竟意义何在?
诚然,从开阔眼界见识、体验感悟生活、更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看,留学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视。但出国与个人的成长成才并不构成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国内学生,既有整日穿梭于酒吧聚会、娱乐场所,过着浑浑噩噩、不学无术日子的;也有踏实肯干、全力付出,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可见,是出国深造还是国内读书,实际上只是一种路径的选择,本身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
当下一些人对留学的态度是盲目的,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认为国外的教育更能培养出人才。有的家庭在国外有亲戚朋友,于是就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过去;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于是直接出国,根本不考虑要申请什么院校、学习什么专业;还有的学生看周围许多同学都申请了国外学校,便也一时冲动,非要出国留学不可……非理性的留学现象不在少数。
但事实上,留学尤其是低龄学生的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的更艰难。这里面既有安全上的问题,比如怎样远离抢劫、故意伤害、性侵等恶性事件;也有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如何走出孤单寂寞的状态、如何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等;还有学业上的问题,比如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怎样跨越语言上的屏障、跟上课程节奏等等。一个中国学生如果想要在与国际学生的比较中脱颖而出,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成才不分国内国外,报效祖国才是同一目标。无论是在法国深造的“两弹元勋”钱三强,还是从未留过学的“氢弹之父”于敏,为中国核物理学作出的贡献都非同凡响;留学美国的施一公能够解决困扰生命科学界多年的难题,国内钻研的屠呦呦也能让中国的青蒿素享誉世界……一个人只要肯努力、肯用心,只要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在世界哪一个角落学习或工作,都能成为祖国的骄傲。
当走在成长的分岔路口时,其实无须过分限制自己的方向,也无须盲目跟随所谓趋势大流,而是应当根据个人的兴趣取向、实际条件、生涯规划,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毕竟,成长的道路虽然千万条,但想要成为有用之材,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都是必经之路。
(作者:丁雅诵 原标题:留学不能太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