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教师行为有关的两场论战,很值得反思。
一场论战是开学当天,贵州某小学教师穿戴整齐,给入校的学生们鞠躬行礼,学生也纷纷给回礼。校方称,此举是为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恭敬之心。对此,有人支持说这是培养孩子懂礼貌好的做法。有人则质疑这是行礼顺序颠倒,折射出价值观的错位。
另一场论战源于武汉一高校书记、校长带头到新生寝室打扫卫生。据介绍,学校下一步将对学生寝室采用“房东制”,每个领导或老师都应该躬亲垂范,让学生学习。等学生毕业时,学生要把干净的房间“还给”学校,形成一种传统。许多网友为此点赞,但也有人不买账,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地方,学校老师这么做,纯属作秀。
按理说,在相对封闭的教育场内,老师和学生的言谈举止都有行为规范、日常行为准则等相关文件作为参照。即使文件中没有面面俱到具体的行为要求,只要对照文件所提倡的原则,也能基本判断行为的是与非,不至于引起如此强烈的认知反差。但网友们对教师行为的看法不一,几乎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只能说明各界对教师在校园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何为恰当的行为举止,还没有达成共识。
之所以出现争议,很大程度上与当下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有关。平心而论,随着教育大环境的改变,教师再以长者的强权要求学生“听话”,尽管冠以“为学生好”的名义,也不见得收到好结果。就像几天前,山东济南一所职业中专要求男生发型统一板寸、女生齐耳短发,否则自行退学。校方解释“学校数控机床等专业实训较多,此举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但似乎有越权的嫌疑,引来众多反对之声自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老师视学生为上帝,把学生当成贵宾,也走向了极端和反面。
教师该如何把握好行为的度?如何才能使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对此,固然要对照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也要深思师生关系的内涵。说到底,教师或学生不当行为的背后,是师生关系被扭曲,抑或师生关系变了味。师生关系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是与非、得与失。不能跳出行为本身看到更深一层的原因,不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还会引出诸多是非。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爱戴,和谐相处,是基于爱与关心基础上的携手成长,共享教育美好、有爱的一面。师生之间,虽存在客观的长幼之别,但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上下级关系,不是从利益出发的相互利用,更不是将学生当成牟利的工具,抑或反过来,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将老师当作服务员,对老师颐指气使。在这方面,学校管理者尤其要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多从积极的情感出发,凡事多从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师生双方的心理感受,也许就少一些好心办坏事的舆论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