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庙镇法官庙村曾是陕西山阳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打造,现在已展现出一派“秦岭原乡”的田园风光,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村民日子越过越甜。人民网记者贾玥 摄
初秋的西北大地,天高云淡。云烟缭绕的大山深处,已现阵阵凉意。而脱贫攻坚的冲刺工作,正在这里的贫困乡村如火如荼地展开。
近日,记者走进宁夏、陕西两省区深度贫困村,在贺兰山下、六盘山间和秦岭腹地,看到一些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一种久违的开创事业的激情,正在这些昔日沉寂的村庄上演。
戈壁的变迁
——东西部扶贫协作结硕果
“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砾满地跑”,今天的人们来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这样一番情景。20年来,由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共建的闽宁村,已经从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发展成有着6万多人口的特色小镇。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此调研后,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西海固群众搬到这里。他亲自命名为“闽宁村”。2000年,闽宁镇在闽宁村的基础上吸收西吉、海原两县移民扩建形成。
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结下的硕果。8月下旬,记者来到这里看到,酿酒葡萄实现规模化种植,当地人正依托优良的生态条件打造“东方的波尔多”;地处闽宁的宁夏最大的红树莓生产基地,吸引着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前来务工。当地干部还不无骄傲地介绍,今年4月,比亚迪跨座式单轨产业项目、纯电动客车产业项目落户闽宁产业城,预计年产值可实现100亿元以上。
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2016年7月,重回闽宁镇考察的习近平感慨闽宁的变化,并要求把形成的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回族花甲老人海国宝,一年前曾与总书记在家中客厅畅谈新生活。老人一家5年前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迁来原隆村,正是“移民吊庄”工程的受益者。以前,全家靠种地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现在,老人儿子、儿媳每月在当地产业园区的打工收入就有7000元。
“搬来之前家门口是断头路,村里孩子上学很困难,”海国宝对记者说,“我是文盲,儿子是半文盲,我的孙子们在这里上幼儿园方便得很,我希望他们将来能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