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广东队球员易建联(右一)在比赛中上篮。新疆队以73比62战胜广东队,晋级全运会篮球男子成年组决赛。
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张卓是谁?”“王旭是谁?”采访本届全运会男篮成人组的记者互相打听着场上的北京队球员。除了北京媒体,就算经常采访CBA的记者也很少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其实,不仅北京队的全运男篮阵容重在锻炼新人,记者翻阅了男篮成年组比赛秩序册后发现,每一支队伍都有很多陌生面孔。这源于本届全运会的一项新政——每支队伍199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运动员至少有5人(必须在最终确认名单内,且上场比赛人数至少2人)。
“中国篮协的目的可能还是为了给更多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吧。”广东队球员易建联对这项新政谈了自己的看法。强制规定上场人数确实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但总体来看,年轻球员的比赛场次似乎还是有点少了。满打满算,全运会男篮成年组决赛阶段的比赛一共也就7场球。指望7场球就能让年轻球员学到很多东西,似乎不太现实。
自姚明执掌中国篮协以来,锻炼新人便成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共同指向。例如,将中国男篮一分为二,设立红蓝两队,并大量邀请年轻球员进入国家队。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利用两年的空窗期锻炼新人,为国家队征战2019年男篮世界杯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打基础。
在8月初结束的首届男篮亚洲杯上,杜锋率领的蓝队参加了比赛。杜锋带上了新人——胡金秋、于德豪、吴前、顾全、曾令旭。然而,除了胡金秋一人表现可圈可点,其他年轻球员甚至一些老队员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无缘4强后,杜锋在接受采访时说:“联赛需要给国内球员更多的锻炼机会。”
杜锋的愿景是好的,但真的能实现吗?前不久,CBA公布了未来5年的规划。其中,饱受诟病的亚洲外援政策有所调整——第4节比赛和季后赛时,亚洲外援与其他外援一视同仁。换句话说,拥有3外援的球队在第4节和季后赛中也只能使用2名外援——这是一个进步;但与此同时,4节6人次的外援使用政策在今后5年不会改变,这又让人有些失望。俱乐部的老总们认为4节4人次的外援使用政策将降低比赛的观赏性,进而影响他们的钱袋子,于是否决了这项提议。
料想未来5年,CBA仍然是外援唱主角。关键时刻,本土球员还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如果联赛不能给更多年轻人提供锻炼机会,那么寄希望于全运会、亚洲杯、乃至世界杯预选赛锻炼新人,结果恐怕也难言乐观。
当然,姚明领导下的篮协也有难言之隐。中国篮球现阶段仅有CBA一个高水平联赛,既要开发联赛的商业价值,注重比赛的观赏性,又想给本土球员更多锻炼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让管理者有些难办。但这个问题真就无解吗?我看未必。
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愿管理者和所有俱乐部投资人能够拿出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来,为中国男篮的未来再出一份力。千万不要让中国男篮重走男足的旧路——到那时,只怕真就晚了。
(本报天津9月7日电)